工匠精神是重要的精神载体、物质载体,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食品行业是关系民生的基础行业,虽然其行业进步门槛不高,但是其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对于食品行业需要专、精的特点,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不谋而合,因此要将工匠精神的文化贯穿于各类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本科院校来说,在新形式下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产教研相结合,是必经之路。
一、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植入工匠精神科研协同育人理念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逐渐提高:第一,在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上要求较高;第二,培养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和现代教学方式培养食品科学领域的高级研究、技术与管理人才。在这个层次下,要求以“工匠精神”为引导在食品人才培养中植入工匠精神科研协同育人理念。
工匠精神提倡“精益求精”,这正反应了促进科研合作教育两个层次是科研合作教育的结果。一方面,当前社会新技术不断更新,对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要求都应逐渐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大量与企业合作,从事与食品科学研究有关的活动,鼓励并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中去,以发展创新思维并提高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科研分开,对于知识只重视转移和搬迁,在当前时代要突出以工匠精神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主张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育,通过食品工程与化学技持、食品加工与功能食品研究等新科学研究促进教育,将科研带入到课堂中,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科研兴趣。
二、确立食品专业工匠精神教育目标
“工匠精神”不仅适用于产业工人,在对于食品安全要求严格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和讲求知识创新的大学高等教育体系中更应注重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在此方面应明确目标、加大培训力度、开设工程伦理课程,开设传统工艺课程,使“工匠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共识,使“中国制造”的品质提升和竞争力增强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的理想和追求目标。
对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设立中国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的目标模型,包括四组:工匠精神敏感性、工匠精神判断、工匠精神意图、工匠精神品质。工匠精神敏感性的建立是专业认知基础,感知工匠精神的行为确立对社会和他人造成的影响;工匠精神判断是建立在敏感性之上的,是面对具体问题时,从所学、所知及所想等方面达到的社会综合价值的判断,例如社会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意识程度;工匠精神意图是对各种选择取向进行价值上的顺序排列,对于其中由意识形态产生的冲突进行筛选;工匠精神品质是主导该专业的学生产生工匠精神价值观的意识品质。这四组“工匠精神”培养的目标模型正是“工匠精神”教育目标确立的基础,也是食品专业学生在新工科大力发展下的自我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立基础。
三、 在培养人才中特别重视食品技术领域的发展
各类新技术的最新应用,大大扩展了传统基础食品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以食品生物技术领域为例,家畜家禽养殖、肉类奶制品加工、仓储、运输等食品系统链全过程都要有最新的食品技术参与,例如,以纳米颗粒技术和转基因食品发展为契发现新型生物风险在食品领域的新状况等。这些新方法、新技术发展都要结合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这类人才需要关注先进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的新问题和未来治理,秉承探索之心研究在食品技术在人类发展的各类领域的前沿问题,协同育人。
高校工匠精神的倡导过程中,要强化科研创新精神,特别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实际,而要符合社会进步的需求。在科研中教导学生聚焦的新型食品评价、合成生物学时代的食品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生产的控制方法与纳米颗粒技术带来的食品技术问题、食品生物实验室安全影响因素研究等前沿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或即将成为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新热点,为培养新时代的食品工业人才提供了方向。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强调“加强创新型、 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可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培育工匠精神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完善创新型教育体系,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创新创业比赛,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师资力量也需要加强创新教育,参与讲座或与企业多加合作,把握发展新变化,提供学生以更具时效性的产业动态,更好地培养食品产业技术型人才。
四、具体化食品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
在食品产业中,无论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还是零售食品小店我们都缺少可以做为旗帜树立的“大师”,具体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刻不容缓。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课等直接手段传播中国食品发展方面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把“工匠精神”自然而然地植入食品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其次,鼓励开展有关工程伦理方面的研究,编撰食品文化特色教材,走进大学课堂,以期形成“工匠精神”培育的新的教材体系。第三,利用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实践课堂感受我国食品工艺技巧的发展、工人技能技艺的提高,并且通过现代高等教育使传统工艺与工业产权、非专有技术等相结合,培养有文化、有技艺、懂传承、重保护、重安全的新一代“食品工匠”。
产学研合作也是近些年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提得最多的方式,每一年山东、天津、上海等地的“食品行业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与技术交流会”都会联合企业和高等院校举行,是对学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各种对接,此模式也同时适用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也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同学们进行实习,更好的掌握食品企业新动态,更好的达到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的要求。德国采用全国职业标准,对于就职采用国家考试的模式,应该注重食品类职业资格的培训,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荣誉感。
写作背景:
作者来自于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时刻关注食品行业人才培养。依托全国教育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DIA160337)的项目成果——著作《新时期工科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依照著作中的观点和思想,写成此文。
作者简介:
韩薇薇(1981-),女,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天津市高校智库)研究员,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安全、食品生物安全。
张潇寒(1998-),女,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TAGS:
食品安全 大学生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 龙大肉食2020年营收超241亿,净利润同比增长276%
下一篇: 2021年中国阳信第五届肉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