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4日,上海)今天,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接触材料专业委员会和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联合发起的中国食品接触材料可持续发展联合工作组宣布正式成立。该组织旨在推动食品接触材料的规范回收和安全使用,以及可生物降解环保材料的有效利用,推进中国食品接触材料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工作组由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和瞿金平院士出任顾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接触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钟怀宁研究员出任联合工作组主任委员,成员单位包括上中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和相关专业机构。
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左四)、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徐徕(右四)、工作组主任委员钟怀宁研究员(左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朱蕾博士(右三)、暨南大学林勤保研究员(右一)、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会长顾振华(左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总工程师李宇博士(右二)、百事亚洲研发中心负责人陆继军(左二)共同启动联合工作组
“食品接触材料”通常指塑料、橡胶、纸张、金属、油墨等与食品接触的材料。作为食品包装中使用*多的塑料,其产生的塑料废弃物给环境安全和消费者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讨论中的重要议题。而被认为相对环保的纸质包装,其能源成本就占生产成本的35%,造纸废水排放量居所有行业首位。因此,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和应用可降解替代品,被视为阻挡塑料废物进入自然环境,遏制“白色污染”的三驾马车。
循环利用亟需全产业链参与
从国际形势、行业趋势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来看,食品接触材料的回收再生利用均被视为应对塑料污染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际上在塑料回收、减量和替代,以及材料再生利用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和成效。相比之下,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可持续发展工作刚刚起步,技术不成熟、法规滞后、消费者接受度差、成本高等问题仍然严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致辞
尽管已有不少企业在推动rPET等食品接触材料的再生利用和替代产品开发,但国内关于食品级“可再生”的定义和评价并不明确,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在生产、使用、回收和评估等环节,还有不少难点亟需突破,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参与。
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公众科学意识与参与意识,正确认知食品级再生与生物降解材料,推动公众科学使用可循环利用产品,体验“另一种小美好”。
中国食品接触材料可持续发展联合工作组主任委员钟怀宁表示,“我们希望联合企业、技术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各方的资源和力量,加强对食品接触用生物降解材料环保性研究,以及食品接触用再生材料的安全性评估,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公众良好的垃圾分类和循环使用包装材料的习惯,来引导各界形成统一共识,共推可持续发展。”
联合工作组主任委员钟怀宁研究员分享中国食品接触材料可持续性发展现状
如何有效利用“自带光环”的可降解材料仍然面临挑战
2020年7月,我国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自2021年1月1日起,*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餐饮行业中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因此,使用新兴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材料,成为当今国内外保护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大举措,可降解材料的市场需求强大。
据IHSMarkit公司统计显示,2018年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需求量36万吨,占塑料总用量的0.1%,中国需求量约4.3万吨。2018年中国餐盒、塑料袋等领域一次性塑料用量达594.5万吨,假设以30%的替代比例计算,可降解塑料用量接近180万吨,增长空间高达42倍。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主要企业包括 Nature Works、Total Corbion、巴斯夫等,但总体来看规模不大。随着国内法规逐渐明确,国内企业也将迎来快速成长期。
尽管生物可降解塑料自带“环保光环”,却始终备受行业争议。可以说,对生物可降解塑料在塑料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一直争论不断,究其原因,除了政策不明朗、标准不健全、科学研究存争议、回收与环保处置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外,公众和行业对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概念不清晰和混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导致误用、滥用生物可降解标志,甚至虚假宣传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工作组将推动利益相关方形成共识,促进公众正确看待材料的环保性和安全性,正确认知再生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推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协调。“食品接触材料成就了材料产品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各方携手努力来应对和解决。因为食品接触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是行业整体可持续发展不可缺位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