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改的两年过渡期已经过去一半,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盐改也从极热话题渐渐冷淡下来。一年下来除了不时的几篇文章,盐改进行到底如何尚没有过多的报道。
那么,盐改到底进行到哪种地步了呢?
盐改一年,外地盐仍旧少见
盐改之初,便阻力重重。
2017年1月17日,遵义、铜仁盐务部门及盐业公司共计“扣押”重盐集团盐产品409.48吨,黔东南、黔南盐务部门对重盐集团及其物流配送商、零售客户的盐产品共计约75吨进行了“查扣”。
河南省《南阳晚报》1月初报道称,新野县盐务局扣押山东肥城精制盐厂生产的精制盐30吨;
江苏省盐务局官网1月20日发布消息称,连云港市盐务局“先行登记保存”湖北广盐蓝天盐化公司生产的三晶牌食用盐19.2吨。
在过去一年时间,盐改带来的各种冲突在全国各地爆发。盐务的“地方割据主义”,政企利益问题,“转代批”的流通模式,相关管理法规等问题成为盐改**年急需解决的问题。
盐改一年过去,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大部分地区仍旧很少见到外地盐的存在。不过,国内几大盐矿企业在2017年已经开始全国招商布局。从市场的各种迹象来看,盐改一年的时间,更多是在政策法规等市场之下的改变。
政企分离是关键?
盐改自实施以来,困难重重,很多企业将原因定位在政企不分。一方面是运动员,一方面是裁判,很难做到市场公平。这样的认识也被认为是盐改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作为专营千年的盐重要性可见一斑,盐业体制改革旨在打破食盐划区经营,在酝酿改革多年以来,食盐安全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确保食盐安全,维护公共健康”在盐业体制改革的方案中也被作为大前提。
盐改爆发后,多地爆出市场混乱,不法分子利用政策不明确,地方细则漏洞,大肆行骗。各地打着盐改名义坑蒙拐骗不仅给经销商带来了经济损失,也给各大盐企带来不小的名誉损失。
甚至市场上出现包办盐业流通经营许可证,叫价从2万-5万不等。
市场的混乱仍需国家部门的监督,但是政企分离,打破自然垄断,将盐价回归市场是盐改的必行一步。
国家发改委在盐改落地实施伊始就表示,计划2017年年底前,实现盐业主管机构或食盐安全监管机构的行政职能与盐业公司分离,防止排斥市场竞争和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行为。
在近期,《淄博市盐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解除市盐业公司(市盐务局)对区县盐业公司(盐务局)的管理关系,各区县盐业公司及人、财、物等下放所在区县管理。撤销市盐务局,政企分开,打破盐业的双重管制体系。
盐改不是取消专营,食盐批发仍需凭证
2017年即将结束,发改委盐企分离日期即将到来,盐改下一步的市场竞争时代即将开启。很多盐企,经销商都瞄准盐市,但是食盐市场放开,并不意味着所有人,企业都能够生产销售食盐。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去年关于盐改过渡期通知之中表明。
关于食盐企业资质管理
关于食盐企业跨省销售
可以看出盐改在逐步的放开对盐企的区域管制,但是仍旧有很高的要求。没有取得食盐批发正的流通企业仍旧无法从事食盐批发业务。对食盐企业资质依旧有严格的管理和约束。
在盐改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放开食盐出厂、批发、零售的价格,让食盐价格市场化。减少对食盐企业生产力的约束,增强食盐企业的自主性,不再依赖于固有的市场份额,而更多引入市场的竞争化,市场化。
在这个过程中,食盐的种类,质量,功用等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将决定食盐企业的发展。没有大锅饭,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企业有更多发展……一场优胜劣汰的竞争,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