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强势的传统零售企业,要开始“换血”了吗?
上世纪90年代,外资商超巨头开始进入中国,利用它们的渠道优势,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零供关系。通过向供货商收取通道费、占压货款的方式,赚取后台利润,进而实现低成本的快速扩张。
多年来,产品进入各大超市,往往要面对各种名目繁杂的费用。比如进场费、堆头费、合同返利、年节费、合同续签费、新店开张费、条码费、促销员管理费等等。
作为行业“顽疾”,这种零供矛盾一直困扰着零售商、供应商双方。
供应商指责零售商借助渠道优势,垄断地位向供应商征收不合理的进场费、促销服务费、条码费、物流费以及返点等,而零售商则回应称,这完全是市场行为,按合同办事。
其实早在2003年,湖南步步高超市欲打破进场费规则。步步高希望取消供货商的进场费后,供货商能够把商品价格压低下来,超市的销售价就可随之降低。
结果却不随人愿,取消进场费后的步步高,得到的商品报价仍然与其他商家一样。在半年内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的步步高,不得不向进场费“投降”。
2011年,国家商务部、国务院纠风办在内的6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的通知》,从7个方面加强清理整顿大型零售商向供货商乱收费的现象。
整顿内容就包括*止违规收费。零售商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向供应商收取的合同费、搬运费、配送费、节庆费、店庆费、新店开业费、销售或结账信息查询费、刷卡费、条码费(新品进店费)、开户费(新供应商进店费)、无条件返利等均属于违规收费。
在国家政策的宣导下,还是有很多企业在纷纷响应的。2013年,国企背景的中百仓储主动清理进场费。2018年,盒马也宣布不收进场费、促销费和新品费。到近日,罗森也宣布取消进场费用。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联手整治进场费,然而在实际的招商销售之中,进场费这种灰色的商业模式仍旧*而不止。至今这种陋习依然在传统超市存在,很多超市沦为了自营模式下的“二手房东”,靠“收租”勉强度日。
进场费的出现,本质上是渠道优势的体现。过去这些商超便利系统,销量非常大,对供应商来说,这些渠道举足轻重,所以哪怕有高额的费用,也必须去做。
但是现在,大家都有感受,在线上的疯狂挤压下,传统商超和便利店的生意并不好做。生意大幅下滑、关店的事情时有发生。可以看下几组数据:
罗森2020年全年财报显示,集团整体营收同比下跌8.8%,利润同比下降 56.8%;
永辉2021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63.34亿元,同比下降9.99%;
高鑫零售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15个月实现收入约人民币1243.34亿元,同比减少2.01%;
步步高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42.38亿元,同比下降8.47%
...
业绩低迷的背后,反映出这些曾经强势的渠道方,现在的日子并不好过。市场份额的不断下滑,导致这些系统的进场费近两年越来越难收,热销的大多都是大品牌,即便是交入场费,也不会很多。小品牌本身没有很多费用,也不敢去投。
在这样的情况下,取消进场费,深度绑定供应商,建立起一个产销联盟,共同去解决和降低流通的费用问题,或许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写在*后:
进场费本身就在零售行业存在了很多年,短时间内不可能说取消就全部没了。尤其是在上市公司,其营收模式当中,进场费的利润贡献还是相当重要的。对于零售商而言,进场费去之大痛,留之大患,决策者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