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资源短缺和人民需求增长对食物安全带来的挑战,只能依靠不断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在6月28日举办的2022年中国农学会学术活动月大食物观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农学会原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做了题为《用大食物观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主旨报告,全面阐释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解析大食物观下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报告会还邀请到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南京农业大学原校长周光宏,以及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加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廖小军等业内顶尖专家,从战略、研发、产业等层面解读大食物观,交流最新研究进展,分享真知灼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食物观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一脉相承,对我国食物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柯炳生指出,当前我国食物需求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迈进,具体表现为口粮占比减少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对食味和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品质需求。王加启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需要重视食物生产的开源与减损,实现提升食物产能与优化膳食营养结构的兼容并蓄。
与会专家揭示了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实现我国食物“开源节流”的多种路径。陈剑平指出,森林食品具有高抗逆性、高营养的特点,“向森林要食物”可以实现缓解耕地资源紧张、满足人民需求、提高森林覆盖率等多重目标。周光宏介绍,我国细胞培养肉的科研水平与世界顶尖水平处于并跑状态,实现细胞培养肉的产业化对于我国畜牧业降低水资源和土地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廖小军指出,我国农产品在生产流通环节年损失约3.6亿吨,而不科学加工导致的食物营养损失亦相当惊人,通过建立生鲜产品产地商品化和冷链物流体系,以及研发不同产品的适度加工技术将为食物减损提供重要支撑。
对于如何全面落实大食物观理念,柯炳生表示,科技支撑与耕地保障是核心,对经营规模、进口结构以及因“品”制宜的相关政策将更好地提升我国食物安全保障力度。陈剑平指出,对于森林食品等新兴食物来源,要从包括从加工流通、产品的质量溯源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技术保障水平,实现高品质产出,同时以基础建设和高品质农产品吸引城市人群回归森林,发掘乡村产业新增长点。王加启认为,落实大食物观首先要着手建立国家大食物观资源监测体系,摸清我国食物供给“家底”,在获取不同产地营养食味数据的基础上实现优质优价;加快部署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创新,以细胞培养肉、人工合成淀粉等重大前沿研究为我国未来食物安全积累技术储备。廖小军指出,通过提升我国综合加工水平,减少加工运输中的数量损耗,尽可能保全食物营养,同时挖掘农产品副产物潜在加工价值,将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保障我国食物安全。
本次报告会由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王东阳主持,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莫广刚出席。2022年中国农学会学术活动月于6至7月间,以“树立大食物观 构建粮食安全大格局”为主题,组织安排包括粮食安全、营养健康以及杂粮、食用菌、大豆油料等在内的多场学术活动。
TAGS:
食品安全 中国 中国农业大学 粮食安全 食物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 陈坚院士团队刘龙教授课题组在NucleicAcidsResearch发表枯草芽孢杆菌温敏型多模块时序动态调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成果
下一篇: 湖州师范学院丁志丽教师在水产顶级期刊《Aquaculture》上连续发表2篇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