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资讯 > 食品科技 > 2024年春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24年春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来源:好招商食品网 食品科技   |  2024-04-28
  春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长城以北和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集中在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黑龙江等省(自治区)。根据地域分布、气候特点及种植方式等,可大致划分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旱地和灌区均有种植。春小麦提倡适期早播,“清明”节气过后,各春麦区由西向东陆续进入播种期。总体来看,去冬今春北方地区降水较多,土壤墒情较好,对春播十分有利,但东北部分地区春季气温较低,土壤解冻慢,播期可能略有推迟。针对春季墒情和气候特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制定2024年春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以提高小麦整地播种质量为核心、以培育壮苗构建高产群体为重点,抓住耕、种、管、收各环节,全力夺取春小麦丰产丰收。
 
  一、培肥地力,精细整地
 
  (一)提倡春小麦轮作倒茬。东北春麦区可与玉米、大豆、油菜、杂粮等作物倒茬。西北春麦区可与胡麻、豆类、玉米、马铃薯、糜子、谷子等作物轮作倒茬。
 
  (二)提高还田和整地质量。推行深翻、深松和耙茬结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旋耕整地为深耕深翻。在时间上,无论深翻或耙茬,伏秋作业增产效果均优于春季。要求前茬作物收后及时深耕灭茬,立土晒垡,熟化土壤,纳雨蓄墒;秋末再结合深耕铺施腐熟农家肥培肥地力,在冬季封冻前进行镇压收墒;早春解冻后“顶凌”镇压耙耱保墒,使地表平整、土壤细碎绵软、上虚下实,为适期早播及提高播种质量奠定基础。
 
  二、优化布局,选用良种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生产水平及品种特性要求,尤其是品种的抗寒性、抗病性和稳产性选准选好品种。东北春麦区属于我国强筋小麦优势产业带,宜选择高产、抗旱抗倒、抗赤霉病、抗穗发芽的强筋及中强筋小麦品种,最大程度利用资源优势。西北灌区应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性好、抗干热风、抗倒伏、耐盐碱的中强筋和中筋品种。西北旱地选择抗旱节水、抗条锈病、株高适宜、灌浆速度快的品种。
 
  三、适期早播,精量播种
 
  牢固树立“七分种、三分管”的理念,以提高播种质量为中心,着力实现一播全苗、苗匀苗壮,构建丰产群体结构。
 
  (一)种子处理。播前种子必须进行机械精选,质量达到良种以上标准。各地可根据常发病虫害情况,选择适宜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坚决杜绝“白籽”下地。
 
  (二)播量确定。春小麦分蘖期短,分蘖成穗率低,获得高产主要依靠主茎成穗。按照“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原则,根据产量目标、品种特性、千粒重、发芽率、出苗率、分蘖成穗率,结合播期早晚、地力水平、水肥条件等情况计算播种量,改大播量播种为精量半精量播种,构建合理群体。灌区可采用宽幅精播、宽窄行播种等技术,亩保苗35—45万;气候和降水不稳定的旱作区,可采取半精量播种,亩保苗40—50万。
 
  (三)适期早播。春小麦提倡适期早播。当气温稳定通过0℃、土壤化冻5厘米即可播种。新疆和东北春播前积雪较厚的地区,可提前机械破坏雪层,促进化雪,尽早播种。播种深度视土壤墒情而定,灌区一般3—5厘米,旱地和墒情差的地块可适当深播,但播深一般不超过7厘米。旱地播前干土层若超过5厘米,可在播前一周先用轻磙镇压提墒后再播种;若干土层超过10厘米,需采取深种浅盖播种法,即先开沟、后播种,种在湿土层,播后顺沟覆土3厘米左右。
 
  四、合理肥水,防治病虫
 
  (一)施肥技术
 
  1.确定总施肥量。全生育期总施肥量应根据目标产量、播前土壤基础肥力、肥料当年利用率来确定。推荐参考施肥量为:①灌区亩产500 公斤以上麦田,在亩施1.5—3吨有机肥基础上,亩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8—10公斤、氧化钾2—3公斤;②年降水量400—500毫米、亩产250—400公斤的旱地麦田,亩施纯氮6—8公斤、五氧化二磷4—6公斤、氧化钾1.5—3公斤;③年降水量300—400毫米、亩产100—200公斤的旱薄地,亩施纯氮3—5公斤、五氧化二磷2—4公斤、氧化钾1—1.5公斤。
 
  2.施足基肥。春小麦生育期短,施足基肥是丰产稳产的基础。基肥宜于秋末结合耕作整地施入,也可在春播时采用大型联合作业机械将肥料和种子分层施入,化肥应施在种子下方1—1.5厘米,以防腐蚀种子。旱地追肥困难,建议结合播前整地或播种,一次性将所有肥料做基肥施入;灌区强调氮肥后移,除全部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做基肥外,50%的氮肥做基肥施入,其余50%作追肥施入;滴灌春小麦可适当加大氮肥做基肥的施用比例,将70%以上的氮肥和钾肥、全部磷肥作基肥。
 
  3.科学追肥。灌区春小麦在2叶1心至拔节期结合灌水进行第一次追肥,追肥量占总追氮量的70%左右;第二次追肥在抽穗至开花期结合灌水进行,追肥量占总追氮量的30%左右。追肥要看田、看地、看长势,对叶色深绿、有倒伏倾向的旺苗麦田,可推迟追肥时间或不再追肥。旱地小麦若出现黄苗、弱苗和受冻症状,可结合降雨每亩补追纯氮2公斤左右。
 
  (二)灌水技术
 
  1.灌底墒水。灌区一般在入冬后土壤夜冻昼消时灌底墒水。若前茬为小麦秸秆还田,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灌底墒水,以便加速秸秆腐解,同时有洗盐、压盐的作用。底墒水要灌足灌透,亩灌溉量一般80—110方,以土壤相对含水量70%—75%为宜。
 
  2.生育期灌水。春小麦全生育期一般灌溉3—4次。第一次灌水在分蘖至拔节期进行,亩灌水50—70方;第二次灌水在抽穗期进行,亩灌水45—55方;第三次灌水在花后20 天灌浆盛期进行,亩灌水30—40方。干热风危害严重的地区,在干热风来临前2—3天,可浅浇一次“洗脸水”,亩灌水20方左右。生育期灌溉要视土壤墒情、苗情及降雨情况灵活掌握,若遇降雨或有倒伏和贪青趋势的麦田,可推迟浇水或不浇水;后期大风天气不可浇水;气温过高、土壤失墒快时,可适当提前浇水。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滴灌、微喷带等节水灌溉技术。滴灌春小麦生育期滴灌7—9次,灌水周期8—15天,高温季节可缩短滴灌间隔期,适当加大拔节至开花期间的滴灌量。
 
  (三)中耕镇压
 
  春播后若土壤出现板结,要及时通过耙耱破除板结和放苗。镇压可以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地下根系发育,起到抗旱保墒壮杆作用,提高抗逆性及产量。在小麦3—5叶期,视土壤墒情和苗情及时镇压1—2次,基本原则是墒情差、坷垃多、苗旺的麦田要压,雨后、土粘、地硬、苗弱的麦田不压。旱地麦田在拔节前中耕1次,有利于保墒和促进麦苗生长;对分蘖过多麦田,中耕深锄3—5厘米,损伤部分表层根系,促进根系下扎,控制地上部生长。中耕结合人工除草进行,若杂草较多,可进行化学除草。春小麦4—5叶期为杂草最佳防控时机,过早防治杂草没有出齐,拔节后再防治易伤苗和发生药害。
 
  (四)病虫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通过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种子包衣、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等措施,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的良好环境,降低病虫发生风险。病害防控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黑穗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白粉病等为重点,虫害以蚜虫、吸浆虫、皮蓟马、粘虫为重点,优先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达到绿色优质高效的标准。
 
  (五)防灾减损
 
  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收”的思想,努力做到正常年份增产增收、轻灾年份稳产增效、重灾年份保产减损。东北春麦区重点做好春旱、夏旱、干热风等灾害预防,西北地区干旱、“倒春寒”、干热风等频发且严重,尤其在小麦拔节期季节性干旱突出,要保证土壤适宜水分,偏旱麦田适时灌溉。对群体过大、生长过旺、有倒伏危险的麦田,可在拔节初期喷施壮丰安等预防倒伏,抽穗后进行2—3次“一喷三防”,间隔7—10天,可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增粒重的目的。加强监测预报,在干热风来临前,及时叶面喷洒萘乙酸、磷酸二氢钾等溶液,可一定程度预防干热风,减轻灾害损失。
 
  五、及时收获,颗粒归仓
 
  小麦机收宜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进行,此时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机械收获要求总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提前做好收、晒、烘的机械与场所准备工作,确保小麦收获产量和品质。密切关注气象预报,适当调整收获期,避免发生“烂场雨”和穗发芽。脱粒后若籽粒含水量高,经晾晒、烘干后,籽粒含水量降到13%以下方可入库贮藏。

TAGS:食品安全 小麦 生产技术 服务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 家畜口蹄疫防控技术指南
下一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所“集约化水产养殖尾水减排设施创制与生态工程化应用”获2023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