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名酒价格开放为始点来讨论白酒行业的发展,那么从1988年到今年刚好是25年。要描述这25年的行业发展,维度自然有很多,比如酿酒技术的进步、消费人群的扩大、企业和行业的快速发展、营销理念和水平的提升,当然还有价格的升级。
不过,在笔者看来,*重要的一个维度应该是价格升级,价格升级隐藏在营销升级中,但两者又互为动因,迎合了消费升级的大潮流,*终汇成洪流,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考虑到价格的核心地位和历史贡献,白酒近25年的发展与之休戚相关。
白酒价格的独特性
白酒和其他快消品*大的不同点是,它可以涨价,而且是大幅度地涨价,而其他快消品却只能在价格上小步慢跑,但始终有天花板。为什么?因为白酒是一个社会属性大于物理属性的商品,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也可以是人们表达情感的工具,而这些工具在发挥作用时都是飘忽不定的,所以它的定价机制更为灵活。在这方面,白酒和茶乃至香烟都有很高的相似度。但白酒和后两者又不一样,香烟是完全的工业化生产,不受地域限制,但白酒总需要强调地缘因素;另外,白酒业在几十年前有了五届国家主持的名酒评选,这个重大且非市场化的因素对白酒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以上这些商品特点以及产业的差异,使得白酒的价格弹性非常大,上千元的茅台酒和10块钱的老村长相差百倍,但和谐地存在于中国白酒市场上。
白酒在价格上的极大弹性,意义重大。在白酒业,正是由于价格不断提升,大量新兴品牌才得以不断涌现。25年来,由于茅台、五粮液不断涨价,给其他品牌开拓出了新的消费群,也留出了新的价格提升空间,那么地方品牌也就能往上走了,我们会看到不少区域品牌也能做500元甚至更高价位的产品。我们还会发现,价格的变化和营销模式的变化也是紧密联系的。小糊涂仙、口子窖创造了商务酒价位,紧随而至的还有白酒营销模式的创新以及渠道的演变。由于价格,让白酒产品变得泾渭分明。我们可以通过价格要素将目前市场上的白酒分为四个档:低档(30元以下),中档(30~80元),中**(80~200元),**(600元以上)。
价格的作用还有更多。比如一个区域市场的影响力及辐射力和价位是有密切关系的。研究发现,一个区域市场上,成功的**产品所带来的辐射效应要超过档次低的产品。再比如,价格的提升往往给企业带来好处多多,提价可以解决白酒产品两大顽疾:通路利润、产品周期。所以笔者一直认为,白酒业的提价不能成为一个手段,而应该成为一个目标。就是说,要达到提价目标,我们必须要有一整套手段,比如终端、包装以及和消费者的沟通,不能说“我要提价”,而是“我怎么才能提价”!
五个发展阶段中价格的代言意义
让我们看看这25年来,价格到底是怎么影响行业发展的。从发展阶段来看,笔者个人的看法是,有五个阶段:
在上述五个阶段中,价格其实一直是主旋律。在1988年之前,白酒一直都是计划供应,价格由国家制定,不允许私自涨价。1988年7月,国家放开了13种名酒的价格,而且普通消费者在市场上就可以买到。当时53度茅台酒、52度五粮液、52度剑南春的售价分别为140元、80元和36元。**年,五粮液开始提价,**超越了泸州老窖的价格。而茅台、剑南春等也随后跟随,逐渐开始在行业内形成了茅五剑遥遥**的格局。自此,走出供应时代进入市场后的茅五剑,开始成为**消费品的象征。也因为如此,茅五剑的价格得以不断提升。值的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五粮液首先意识到价格的战略意义,通过不断提价的策略,奠定了**品牌的形象基础,也奠定了白酒大王的基础。1994年是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五粮液在价格上和规模上均超过了已经坐庄三年(1991、1992、1993年)的汾酒,汾酒之“汾老大”名头就是来自那个阶段。
尤其在1990年~1996年这段时间,白酒业快速发展。以孔府家、秦池、仰韶、金种子为代表的企业在大众酒市场上飞速发展,规模迅速膨胀,不过他们的价格一般在30元以下。而在**酒这个细分市场上,则是价格飞涨。到了1996年,茅台、五粮液的零售价格已经达到了350元,而剑南春则达到了165元。那么,在这个阶段里,茅台、五粮液就像一个拓荒的,迅速把白酒这种商品的价格由100多拓展到300多元,和当时的大众酒有300元的价格空档,但当时基本没有企业意识到这个空档价位。
1997年~2000年是行业调整期,与快速发展期的节奏刚好相反,曾经以规模取胜的企业被打回原形,而**酒的价格也迅速缩水。在1997年下半年,五粮液的批发价格开始跳水,于是五粮液把出厂价从225元降到了210元,接着又降到了200元以下,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降到了191元,同时采取了其他配套措施,核心就是以价换量,*终稳住了价格,实现了顺价销售。
2000年前后的一两年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阶段,这时候价格创新的苗子已经开始在萌发。这种创新兵分两路,一路是水井坊和国窖,直面茅台、五粮液,推出了比老大哥更高价位的产品,在茅台零售价当时只有200多元的时候,水井坊定价在300元以上,一炮打响,同时激发了国窖和较晚点的舍得酒的出现。另一路则是在大众价位上派生出了商务用酒这个价位,代表品牌是小糊涂仙和口子窖。当然,茅台、五粮液也开始进入涨价的通道。在2001年茅台提价40%,五粮液则从191元涨到了225元。
在2001年~2006年这个阶段,上面兵分两路的价格创新都获得极大的成功。口子窖成功后,所到之处都激发了区域企业调整价格的信心,这促进了区域企业的大发展;而水井坊、国窖也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市场认可了这两个高价位品牌。从2007年开始,全行业进入高增长阶段,几乎所有企业都得到了大发展,价格调整成了企业发展利器,谁能及早意识到高价位产品的重要性,谁就占得先机。比如洋河推出蓝色经典之后,迅速裂变,梦之蓝推广也很成功,企业迅速做大。
把时间拉长,我们会发现2012年末和1997年的年末非常相似,首先都是高端酒价格出现跳水,随后行业进入调整期。2013年的调整和下行源于国家的对“三公消费”的限制,而进入2014年,行业继续下行,则又添了宏观经济环境不佳这一层大的背景。这两轮调整背后的共因都是宏观经济的问题,可见,白酒作为一个消费品,和宏观经济完全正相关,而价格则是这种相关性的*佳代言人:经济快速发展,则价格快速提升,反之亦然。当然,总的来说,价格的上升趋势是明显存在的,只是发展道路有点曲折。价格不会因为外在宏观经济变差而被打回原形,比如茅台酒的价格和10年前、25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价格如何决定一个品牌的“价值”的?
那么,在这25年的发展变化中,价格到底是怎么产生作用的呢?有没有规律性的东西呢?
总的来说,一个白酒品牌的价值是由其价格决定的,而价格综合反映了其价值。价格是如何反映价值的呢?在白酒消费市场上,有个现象很重要,那就是中国消费者其实是以价格论品牌的。经常会有消费者说今天喝了什么价位的白酒,如果问他是什么品牌、什么产品,他反而迷糊了。具体表现在市场上,就是每个产品总会非常明确地把价格标示出来,所以才有标价和成交价的说法。这几年,价格标签在烟酒店渠道非常流行,这其实是白酒价格重要性的一个**体现。一个白酒产品有很多评价要素,但消费者只选择了*简单的一种要素——价格,价格高意味着是好品牌、好产品,反之要慎重。看起来,茅台、五粮液早就悟透了这个现象,所以价格越涨越高。在25年前,汾酒、西凤这些产品和茅台、五粮液的价格是一样的,但今天这些品牌的价值完全不一样了,原因就在于各自走的价格路线不一样,可见价格的重要性。
既然如此,企业只要把白酒产品价格都提高,不就行了吗?当然没有那么简单的事情。茅台、五粮液先行一步,占得先机,价格越涨,品牌力越强。其他的品牌就很难做到这一点。总的来说,一般白酒的价格取决于产品成本、品牌力和营销水平。成本很好理解,包括酒质和包装成本,还有销售成本,比如网络建设费用、广告宣传费用等。品牌力当然很重要。为什么西凤的15年陈酿无法和五粮液的15年年份酒相比,而和汾酒的老白汾15年价位却又接近,说到底还是品牌在发挥作用,虽然西凤15年和老白汾15年基本不在一个销售区域,但两者其实是在一个价格水平上。品牌力有高低,这可以说是一个产品的先天基因,但有些企业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高价位。口子酒业就是如此,不是名酒,但照样打造出了和其他一些名酒一样价位的产品来,比如口子窖5年,一开始通过渠道创新打开市场,随后通过高水平的营销管理,把价格管控得很好。
所以,营销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产品的价格定位的现实和维持。实际上,任何企业都可以做高价位产品,但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功,也不是成功了都能站稳脚跟的。当初水井坊横空出世,并没有借助全兴这个品牌的力量,但营销做得很出色,在前面的五年很成功,可惜后来却每况愈下,原因当然不仅仅是营销的问题,还有企业内部诸多问题。
当然,一个企业如果高价位的产品占比越高,说明这个企业赢利能力也越强,就越能可持续发展,这依然是价格的魅力。25年来,茅五剑依然立于潮头,凭借的就是品牌优势,而品牌的背后就是价格。此外也有少数企业也能凭借规模而盛极一时,比如全兴、种子酒、仰韶等,都曾经在行业里做到很大的规模,有的甚至能做到**的位置,但因为没有把价格做上去,还是无法持续地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