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食品,几乎没人愿意为包装或者设计买单,可为什么那么多品牌还是要拼命去做包装找创意呢?说白了,就是一种”赔本赚吆喝“的心态。从营销层面来讲,这也是一种”曲线营销“。
一切市场行为都应该以消费者为核心,产品包装也一样。那么,消费者愿意买单的包装是怎样的呢?正确答案:99%的消费者是不愿意为了包装或者设计去付钱的。
有人会疑惑,既然如此,企业为什么要“吃力不讨好”地做包装?为什么统一、康师傅、娃哈哈等大企业都愿意花大价钱到包装上?为什么伊利、蒙牛、三只松鼠等大品牌也会把包装创意当做重要的创新思维?难道他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吗?不!他们当然懂!但是,他们还懂另一个道理——曲线营销。
包装,是一种“曲线营销”战术
好的产品包装,除了在功能和体验感等方面的因素之外,更多的其实就是一种“曲线营销”战略。这才是包装的真谛所在。
什么叫“曲线营销”?说白了,就是“吆喝什么,却不卖什么”。
比如说一个卖茶的门店,通过茶本身的“卖点”来跟客户交谈,通常都会遭到拒绝。怎么做?请客户坐下来喝喝茶、说说茶道、**茶文化,甚至谈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养生之道、社交之道。除非客人自己主动问及,否则不要主动去推销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聊得好,大都会主动去挖掘产品优势,只要看上了会主动愉快地买下,甚至不会讨价还价。
这是“曲线营销”的一种表现。你的目的是卖产品,但是“吆喝”的却不是茶,而是文化、是氛围,或是一种情怀。
好的包装,如同一辆“直通车”
说产品包装是曲线营销,怎么理解?
首先,我们清楚一个问题:包装*大的作用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在**时间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好的包装,就像是淘宝“直通车”,以*快速度把产品展示给消费者,这类同于门店业务员的“吆喝声”,目的就是把消费者吸引过来,用现在的互联网词汇来说,就是“引流量”。
这么说有人可能还不太理解。如果把包装和产品内容物独立开来,就更好理解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包装是稳亏不赚的(没人愿意买它嘛)。企业之所以热衷于“吃力不讨好”的产品包装,背后的逻辑就是“赔本赚吆喝”:吆喝主体甲(包装),真正赚钱的却通过甲延伸出来的主体乙(产品内容物)。
其实,这种营销思维,在商超渠道用得非常普遍,超市喜欢通过低价出售鸡蛋等日常费消费品来吸引客流,也是“曲线营销”的市场思维。
让消费者“沦陷”的不是包装
好的包装,是产品成功打开市场强劲的“敲门砖”,但*终能不能产生消费行为,还是要看产品本省的内容价值。
下面,我们来设想一下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场景——
消费者要买一盒牛奶,从远处走向牛奶货架,货架上有很多类同的产品,对于这些产品,**时间能识别的信息非常有限,*直观的就是包装(形状、色调、线条等)。
随后,消费者被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有个性的的产品吸引,走近并了解它们。
走近之后,消费者看到这些产品包装的细节、发现一些创意、找到*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产品或者品牌。
这时,消费者拿起感兴趣的产品,阅读核心信息,看看产地在哪里、营养成分有哪些?主要卖点是什么等等,然后再对比确定,它是不是自己要买的那一款……
以上场景我们可以发现,在消费者与产品的互动中,包装始终发挥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所以,即便99%的消费者会很理性的说“不愿意为包装买单”,但事实上,包装设计在整个消费行为中,仍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从整个消费行为来讲,*终让消费者“沦陷”的不是包装,而是产品本身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产品的品质和性价比远大于包装和品牌背书。
文章*后,我想说:只有好的包装,才能让消费者“走近你”,只有好的内容物,才能让消费者“掏出钱”。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