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资讯 > 食品学院 > 业务员铺完货要是都这么干?卖一单就死了!!

业务员铺完货要是都这么干?卖一单就死了!!

来源:好招商食品网 食品学院   |  2022-02-23

业务员完成铺货一个多月,终端销量仍旧没有什么起色,后续的返单更是痴人说梦。大多数业务员在完成铺货之后,就感觉所有的工作已经结束,订单有了就直接等终端出业绩。再大铺货量,再高的铺货率没有后续的动作,也不会有任何作用。

经销商终端没销量,客户一单死,那么业务员在终端的表现一定是这样的:


01、从来不回访,不维护客户


客户是需要经营的,80%的业务员在完成铺货后,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人*,甚至连自己铺货了几家都忘记。这类业务员往往只在乎是否有订单,而不在意销售过程。他的直接表现就是结束了铺货之后就消失了,

*影都看不到。甚至从来不回访,了解客户的反馈意见。只有在需要订单的时候,才想起来去试一试。


02、没有站在客户角度,不了解客户情况


这类业务员也是比较常见的,他从来没有去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当自己第1次铺货之后,就从来不去关注产品在终端到底怎么样,销量大不大,反响好不好。等到业务员再次拜访客户的时候,只是想当然的以为客户需要进货,然后继续向客户压货。

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客户拒绝,甚至拉黑了业务员。


03、产品陈列随意,跟我没关系


很多业务员会觉得,终端卖自己的产品,陈列状况以及摆放在什么位置,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其实,有心的业务员就能通过这些细节知道自己产品的情况,如果去拜访客户,看到自己的产品被随意摆放,甚至积满了灰尘,就说明老板对这个产品不重视,你再想要去推销自己的产品,这样被接受的可能性非常低。


04、对自己产品没信心,没有积极性


很多业务员觉得自己产品不好卖,是因为产品本身就不行。好不容易去趟终端,也就看看客户要不要产品。如果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想要推销给客户,业绩肯定不尽人意。如果一个业务员积极性很强,在回访过程中不是抱怨,而是积极解决客户的问题,这样客户的满意度就会增加,对业务员的产品也会更加认可,从而提高业绩。


05、对公司政策不理解,传达给终端出现问题


我们经常能够看见遇到了问题,终端老板和经销商相互扯皮,但往往是在销售环节出现了问题,业务员没有把公司的政策传达清楚,从而导致终端老板理解产生偏差。

如果传达不清楚或者不传达,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老板没有获知优惠消息,没有动力,销量下降;老板接受错误信息,导致与经销商扯皮。所以,业务员非常关键。

铺货只是开始,后期的跟踪、督促、促销和宣传才是真正战争的开始。想要终端有销量,就抓好业务员的后期工作。

十个客户九个死于不跟踪,铺货不跟踪市场一场空。做好细节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客户曾向你反馈过么?

或者你曾主动询问过客户对你的看法么?

这里有一个故事:

一个替人割草的男孩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好,请问您需不需要要割草?”

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

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

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

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把草道的四周割齐。”

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男孩便挂了电话。

此时,男孩的室友问他:“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

男孩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只有不断地探询客户的评价,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要萧规曹随,凡事想想清楚事出何因,多问几个‘为什么?’销售不跟踪,万事一场空!!


请看生动的统计数据:


2%的销售是在第1次接洽后完成;

3%的销售是在第1次跟踪后完成;

5%的销售是在第2次跟踪后完成;

10%的销售是在第三次跟踪后完成;

80%的销售是在第4至11次跟踪后完成!


几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80%的销售人员在跟踪一次后,不再进行第2次、第三次跟踪。少于2%的销售人员会坚持到第四次跟踪。跟踪工作使您的客户记住您,一旦客户采取行动时,首先想到您;跟踪的*终目的是形成销售,但形式上绝不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您考虑得怎么样?”


跟踪工作除了注意系统连续外,我们更须注意其正确的策略:


1、采取较为特殊的跟踪方式,加深客户对您的印象;

2、为每一次跟踪找到漂亮的说辞;

3、注意两次跟踪时间间隔,太短会使客户厌烦,太长会使客户淡忘,我们推荐的间隔2-3周;

4、每次跟踪切勿流露出您强烈的渴望,想做这一单。调整自己的姿态,试着帮助客户解决其问题,了解您客户*近在想些什么?工作进展如何?

请记住:80%的销售是在第4至11次跟踪后完成!


TAGS:死了 业务员 铺完货 卖一单就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 新零售时代下,快消品渠道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下一篇: 春糖产品千千万,经销商应该如何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