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生物多样性
为提高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科学性、规范性,更好地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十四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22〕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做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通知如下。[详细]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近日,欧盟委员会提议将草甘膦的使用授权延长十年至2033年12月15日,该提案一经提出就遭到德国反对,其建议在欧盟范围内禁用草甘膦。德国农业部表示,在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背景下,德国政府呼吁欧洲退出草甘膦的使用,并提醒欧盟内部不要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详细]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十年禁渔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巩固好禁捕退捕工作成果,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快促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修复,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详细]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委员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在河南郑州联合举办“生物多样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在行动”主题活动,面向青少年普及农作物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知识,面向社会公众宣传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成效,面向种业企事业单位和育种家展示推荐优异种质资源,旨在提升全民保护农业种质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和意识,全面推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详细]
本研究利用定位试验平台分析了6年氮磷钾平衡施肥及相应的缺素处理下油菜产量、油菜和杂草生物量、养分吸收及杂草种类、密度和多样性,揭示了现有管理措施下,氮磷钾平衡施肥可提高油菜产量,但不能同时提高农田杂草生物多样性。明确了不同施肥模式下农田杂草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响应及杂草-作物竞争格局对未来杂草管理策略设计和作物可持续生产至关重要,指出以强竞争力优势杂草为目标进行针对性防治,是维持农田杂草生物多样性和减少作物产量损失的一种可能措施,未来应在提升作物产量的同时更多关注生物多样性。[详细]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所杨效曾团队在植物学权威期刊《New Phytologist》(IF2021=10.313)上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在组学层面揭示了菊科植物与其它被子植物在果聚糖积累方面的趋同进化现象,为果聚糖在植物发育、适应和生物多样性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详细]
智利下议院5月21日投票通过了一份决议草案,名为“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区服务”(SBAP)草案,要求智利总统博里奇签署并执行。该法案旨在强化海洋保护区,禁止保护区内任何形式的三文鱼养殖特许权续签,并且不再授予新的养殖特许权。[详细]
10月11日-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召开。13日,COP15高级别会议·部长级全体会议闭幕式隆重举办。会议由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埃及、法国、土耳其、哥伦比亚等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高层,多家知名NGO和企业负责人出席。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作为唯一受邀中国企业代表,在会上分享了对乳业生态建设与促进全球粮食安全方面的思考。[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质量保育团队、CAAS-CIAT可持续农业联合实验室揭示了除草剂暴露对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以及造成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该研究对除草剂残留风险准确评估与可行的污染修复策略具有指导作用。[详细]
2022年5月8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云南省企业创新研究会在西南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云南农业大学完成的“云南省不同区域马铃薯生产水肥药施用协同创新及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详细]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埃塞俄比亚科研人员合作,运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埃塞俄比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Choche种质库中的90份咖啡种质材料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得到了974万SNP和134万InDel。[详细]
近日,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植物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发现了野生向日葵调控“靶心”紫外线图案形状的关键转录因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Life》上,题为“Genetic basis and dual adaptive role of floral pigmentation in sunflowers”。[详细]
武汉植物园研究人员与埃塞俄比亚研究人员通过合作研究,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埃塞俄比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Choche种质库中的90份咖啡种质材料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得到了974万SNP和134万InDel。同时利用全基因组SNP标记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析发现这些咖啡种质聚为四个主要大的分支,每个大的分支中包含若干小的分支,其聚类方式与种质资源的地理来源高度关联。[详细]
2021年8月13日,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张国平教授团队和以色列海法大学Eviatar Nevo教授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研究论文,利用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手段,研究了生长在地域相近、土壤生态条件迥然不同的两个野生大麦种群的同域物种形成机理和生态逆境适应性机制,研究结果丰富了达尔文物种起源的理论,解析了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分子机理,对作物逆境遗传改良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详细]
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标准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起草的《中国纯植物性食品标准 通用版》和《中国纯植物性食品标准 专用版》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 ,现公开征求意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