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杂交育种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创制了马铃薯单倍体诱导系,构建了利用双单倍体技术获得高纯度二倍体马铃薯自交系的方法,为二倍体马铃薯杂交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详细]
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花生种质资源研究团队、花生栽培与耕作研究团队,经人工杂交育种方法,连续多年的南繁北育,鉴定、筛选,选育出一批适宜我省种植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系。2022年6月,吉花25[GPD花生(2022)220087]、吉花26[GPD花生(2022)220088]两个花生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填补了我省高油酸花生品种的空白。[详细]
为了解决籼粳杂交制种产量低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庄楚雄研究员/周海研究员团队从转录组中筛选到一个在水稻浆片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DFOT1(Diurnal Flower Opening Time 1)。[详细]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不断优化,对鸡肉的消费将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态势。我国地方鸡因其肉质优于快大型肉鸡,更受消费者喜爱,具有更广的市场前景。然而,绝大多数地方鸡产肉性能不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传统的家禽品种选育耗时长、花费大;杂交育种尽管可较快提高生产性能,但容易导致“高效”和“优质”失衡。因此,亟需通过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在保持地方鸡优良肉质同时快速提高其产肉性能。[详细]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亮研究员领衔、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在线发表观点文章,重点探讨了如何在育种实践中整合全基因组选择(GS)和双单倍体(DH)技术,并创新性地提出了GS4.0的概念,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具体育种流程和技术理论基础,并展望了未来的技术发展。[详细]
玉米是异花授粉植物,杂交育种产生典型的生长和产量优势,而自交(授粉)导致严重的衰退现象。虽然玉米杂种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利用,但是自交衰退的机理很不清楚。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多倍体杂种优势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An epigenetic basis of inbreeding depression in maiz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玉米自交衰退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详细]
该研究基于群体基因组学分析,系统描绘了杂交稻/不育系细胞器基因组图谱,整合细胞核与细胞质变异信息,对水稻不育系进行分类,精细描绘了不育系的多态性特征并讨论了不同类型不育系的育种轨迹和育种策略。该成果为水稻杂种优势的形成和利用提供了新见解,为未来的杂交稻设计育种,即为高效创制优良的杂交组合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