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杂交
犏牛是牦牛(Bos grunniens)和普通牛(Bos taurus)的杂交后代,兼具高寒极端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较好的产肉、奶等优良经济性状。雌性犏牛具有正常的生育能力,但雄性犏牛因生精阻滞而不完全育,是探究哺乳动物生殖隔离分子机制和物种形成的天然模型。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繁育与功能基因组学团队在牦牛生精细胞发育分析和牦牛基因组结构变异解析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细胞培养、减数分裂分析和蛋白组检测等试验,围绕精原细胞发育和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关键调控因子筛选和鉴定,获得了阶段性的重要进展。[详细]
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通过花青素标记小麦单倍体诱导系的胚组织,建立了根据胚色快速、直观鉴定小麦杂交后代中单倍体籽粒和二倍体籽粒的技术体系,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上。[详细]
为提升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科研育种水平,推动青海省牦牛育种产业发展,青海省科技厅组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牦牛高密度芯片的制备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利用CAGT?液相探针杂交捕获测序技术开发了一款适用于高原牦牛的靶向捕获育种芯片——“青芯一号”(牦牛30K芯片),现取得阶段性成果。[详细]
华南植物园康明研究团队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重建了10个野生二倍体草莓(占所有野生二倍体草莓的83%)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了重组率变化对系统发育关系和基因组渐渗的影响,发现低重组率的基因组区域具有更低的杂交渐渗与不完全谱系分选,以及更一致的系统发育信号,可以反映更真实的系统发育关系。[详细]
2023年2月24日,植物科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and cyt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wheat–Thinopyrum 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lines with novel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原创性研究成果。[详细]
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刘永胜团队围绕猕猴桃种质创新,历时数年,通过杂交选育而成的“猕岛31号”“猕岛65号”“猕岛83号”三个毛花猕猴桃新品种近日通过安徽省品种认定,填补了安徽省内毛花猕猴桃新品种的空白。其中“猕岛83号”成熟期早,风味优良;“猕岛31号”丰产性好,甜酸适口;“猕岛65号”熟期晚,较耐贮藏,商品性好。[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构建了玉米核心自交系泛基因组、对14个自交系及其杂交种进行比较分析,解析了玉米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化榜研究组致力于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研究,先后报道了Ga1和Ga2位点的花粉和花丝因子基因及其应用。近期,该团队在玉米不亲和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克隆了Tcb1位点的花粉决定因子Tcb-m。这是玉米不亲和系统“最后一个”被克隆的决定因子基因。至此,三个不亲和位点的所有关键决定因子均被克隆验证,为玉米不亲和系统之间共性和特异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详细]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基因组编辑及无融合生殖创新团队将无融合生殖杂交水稻材料繁殖至第4代,从植株表型、基因组、甲基化、转录组和亚基因组转录等层面比较了不同世代克隆材料,证实了无融合生殖杂交稻在不同世代间的遗传稳定性,为未来人工无融合生殖体系在作物中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详细]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挖掘柱头外露基因的新策略,并鉴定到了三个调控柱头外露率的关键基因。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显著提高籼稻和粳稻的柱头外露率和杂交制种产量的有效策略。研究成果在解析水稻柱头外露率调控机制和培育高柱头外露率水稻不育系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该研究完成了柑橘线粒体泛基因组组装和群体遗传分析,解析了柑橘雄性不育的遗传基础和关键变异,回答了雄性不育性状在柑橘分化、驯化和杂交过程中的作用。[详细]
该研究通过将裸仁南瓜(HL)和有壳南瓜(H)杂交,构建了F2遗传分离群体。遗传分析表明,南瓜无壳性状受单一隐性等位基因(hh)控制。利用BSA-seq基因定位技术方法,初步将无壳性状定位到12号染色体的一个1.43 Mb的区间(99%的显著性水平)。[详细]
赵治海代表提出的“关于在非洲扩大推广杂交谷子产业的建议”收悉。经商外交部、科技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现答复如下。[详细]
近日,在院“11158”种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支持下,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自主培育的耐盐碱型杂交小麦品种京麦12、京麦188、京麦189等通过审定,这是我国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耐盐碱小麦新品种。京麦12系列杂交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表现出较强的耐盐、广适、丰产稳产特性,广泛适用于我国北方海浸盐渍麦区和南疆内陆盐渍麦区种植,充分挖掘杂交小麦在抗耐盐碱等抗逆杂种优势是快速提升中低产区小麦产能的有效途径。[详细]
《新兴报》12月30日报道:据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部数据,由于有利的季风气候及优质和杂交种子的使用量增加,截至目前,2022/23财年的稻谷产量548.6万吨,同比增长6.94%。[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