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大型商店和超市都有严格的进口检查,山寨食品不能进入,只能在农村市场和小商贩中生存。有人知道它是一个知名品牌,但乍一看,很难分辨真假,而且价格便宜,可以满足他们对知名品牌的心理需求。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如火车站附近,山寨食品也经常出现。一般来说,在火车站附近购物的人更渴望购物。他们没有时间区分产品是否是山寨。此外,在车站附近,消费者的选择有限。有时他们不得不买山寨食品。
山寨食品首先出现在城乡结合部,后来逐渐向农村渗透。在利益的驱使下,近年又逐渐转向城市,大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意图,让不少知名企业头痛不已。而这些山寨厂家的规模大小不一,有的销售范围集中在邻近几个省份,有的则在全国各个省份都有代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龚六堂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山寨食品往往打着“正规军”的旗号,而自身却鱼龙混杂,在食品安全上存在很大的隐患,因此他建议消费者还应选择正规厂家的食品。
泛太平洋企业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持金表示,山寨食品的泛滥扰乱了正规产品的市场,如果山寨食品在商标等诸多方面均抄袭正规产品的话,就涉及到了侵权问题。建议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切断山寨食品的利益链,同时,从源头上堵截山寨食品的流出。
对于如何解决山寨食品泛滥的问题,刘俊海认为,要从源头上倡导食品生产商、销售商慎独自律、择善而从,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农村消费者是弱者中的弱者,不能为了利益坑害他人。同时,要健全行业自律制度,行业协会加强自律,清除潜规则、害群之马和霸王条款,不让生产山寨产品的企业有任何生存空间。”
专家表示,要打造农村消费者友好型的行政监管体系和司法救助体系。市场失灵时,监管者不该失灵;监管者失灵时,法院不该失灵。市场监管部门要主动向农村延伸,可通过巡回监管的方式,走出办公室,走近农民。当地法院应开门立案、凡诉必理,快立案、快审理、快判决、快执行,重点解决农民朋友**难、打官司难、执行难的问题。不能让农村市场变成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
刘俊海建议,健全基层消费**体系,通过在村委会建投诉点,做到农村消费者在哪儿,农村消费**工作就延伸到哪儿。同时,加大社会和媒体监督力度,建立第三方独立评价体系,由学界开展学术评价,做出有公信力的、独立客观的评估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