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诩为“食品安全与环保卫士”的董金狮被抓了。6月29日,公安部在其主办的“2015食品药品安全刑事保护论坛”上,通报了2014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侦破食药案件情况,提到“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负责人董某某涉及敲诈勒索案”。其中的“董某某”指的正是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
“食品专家”黄金狮被审理,环绕在头顶的50多个光环也随之褪去,按道理,一个普通的敲诈勒索案件不足以引起如此之多的关注,但在国内食品安全领域事故频发的背景下,“黄金狮”案件的背后有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行业协会监管缺失,“砖家”变“专家”。在众多头衔中,“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貌似是*有“含金量”的,群众一听就觉得此人定是某领域的“专家”,可实际上,该协会既未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也未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它的注册地是在香港,所以它是否有资格在国内进行行业监督都成问题,可就是这么一个“野鸡机构”硬是忽悠了大众十几年,在行业和市场上混的是如鱼得水,行走自如。这背后折射出国内行业协会监管的缺失,按照《行**》规定,所有社会组织都应当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受理部门要依法进行登记备案,并进行日常的监督和管理,可直到黄金狮归案之前的十几年,并未见有关部门采取过监督和管理措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到底还有多少“野鸡机构”游离余监管之外。也正是因为监管松懈致使没有相关资格背景的“专家”变成了民众心目中的“专家”,黄金狮的犯罪之路越走越远。
以“打假”之名行“牟利”之实,考验“专家”证伪机制。从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黄金狮把协会作为生钱路数,通过收取企业会员费来坐收渔利,并且以“打假”的名义来提高自己的声誉度和知晓度,获得一定知名度后,通过**捏造违背事实的调查报告来中伤某些企业,*后让那些企业乖乖的上缴会费。剖析他的操作手法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此案例与**发帖****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也折射出社会证伪机制的缺失。同时,还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上对于专家的不信任,真的专家不敢不会不想发声,导致“砖家”泛滥,只要是观点够新颖,够迎合大众及媒体就能成为一个“专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食品安全状况的恶化,为伪专家提供了犯罪土壤。为何电视屏幕和网络上充斥了各种“养生专家”“客座教授”等等,这和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状况不无联系。同样的,黄金狮的“食品安全与环保卫士”身份正是利用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隐忧心理,通过不断在微博上面更新相关文章营造氛围,并通过赢得两场食品安全诉讼案件进而拉近了与民众的心理距离,此外,通过大量接受电视台和纸质媒体的采访报道也是他惯用的伎俩。故此,唯有我们监管部门和企业负起自己的责任,共同改善食品安全格局,才能赢得赞许,这时的伪专家也就不攻自破了。
黄金狮受到了司法的严惩,当然属于罪有应得,但我们唯有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清净社会**,伪专家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