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新修订的《食盐专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的盐业改革进入提速阶段。盐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行业,食盐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在行业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食盐市场未来走势如何?
食品加工用盐价格在改革后或大幅下降
作为中国盐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央企业,中国盐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中盐”)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盐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盐业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盐业总公司董事长李耀强表示:“这次盐业改革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进展顺利,改革的基本目标逐步实现,改革所释放的活力也在体现。”
党中央对此次盐业改革进行了精心的部署安排,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确保食盐的安全,包括供给安全和质量安全,二是激发市场活力。
据悉,新修订的《办法》对食盐专营制度的具体内容作了完善,强化了食盐质量安全的管控措施,完善了食盐供应安全制度。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被放开,由企业自主确定。同时政策放宽到食盐生产企业也可以自己卖盐,省级食盐批发企业可以跨省卖盐。有业内人士称,新修订《办法》的出台将打破盐业区域限制,引入市场竞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
李耀强表示,迄今为止,盐业改革进展顺利,基本目标逐步实现。改革后,食盐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活力大大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新产品研发动力不断提高,同时一些企业在积极扩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民营资本共同促进行业发展。
但是李耀强同时提出,改革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说,在跨省区经营的一些政策界定上,过去生产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市场能力也不是很强,而现在允许这些企业单独进入市场了,如何更加经济有效地建立销售网络,如何和原有的批发企业协同配合,这些问题都要在改革进程中加以解决。”
他表示,原来的盐行业是专营体制,靠计划来衔接产区,所以行业的集中率不高,产销主体分散等矛盾问题并不明显。而现在计划打破了,需要靠市场来衔接,产销矛盾就凸显出来了。下一步,改革需要在产销体制上做大量的调整,包括在产业集中上进一步加强等。
对于盐业改革后我国食盐的安全问题,李耀强表示,从资源角度来讲,中国的食盐安全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完全做到自给自足。作为一种多元化的需求,会少量地进口一些国际上的高端盐作为一种调剂。但是,总体上我国的食盐供给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而从质量安全角度来看,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总局会进一步加强监管,中盐也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企业标准,定期有内部检验中心和企业中心联合检测,来确保食盐质量安全。
对于盐价未来的走势,李耀强说,目前盐价的走势基本平稳,食品加工用盐的价格在改革后会出现比较大的下降,而零售用盐因为供应充足,价格也不会因为改革出现大的波动。未来,随着市场对盐的需求会更加多样化,盐的品质也会相应提高,个别高端盐的价格或上升,但是高品质高价位的盐在整个市场上的比重不会太大。
中盐将推体制机制运营模式全方位创新
“我们在盐业产能规模上排世界**,但是和世界**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定期跟踪世界主要盐业公司的动态及运营情况并分析,及时补我们的短板。”李耀强表示,经过多年研究和经验教训总结,中盐提出三个定位:创新行业价值、服务民生民本和体现国家意志。
李耀强表示,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高质量的盐行业。对盐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我国相比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多不足,盐行业的本身产值不高。所以,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中盐要创新行业价值,对盐行业进行再挖掘与再创造,例如盐可用于融雪制冰等日化领域,开采后的废弃盐穴可作为储能利用等。“中盐把创新放在**位。创新首先要立足于行业价值,接下来是体制机制、运营模式全方位创新,在这个创新理念的基础之上再通过变革来使创新的成果得到固化。”他说。
李耀强表示,过去,盐是调味品,讲纯度,重视卫生标准。而现在,要把卫生标准提高到健康标准,在盐中添加微量元素,既解决调味功能,又能促进人体健康,这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目标。因此,中盐未来在品种和高端产品研发上还要做很多工作。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中盐进行了多元化的改革尝试。2017年4月,中盐总公司与中国邮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拉开盐业产业链整合序幕,双方在物流配送、金融服务、资本运作、电子商务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6月,中盐上海公司与京东超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品牌营销、大数据、产品定制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中盐”“海星”等品牌食盐在全国范围展开销售。
“盐始终是中盐安身立命、奉献社会的*根本。从产业上来看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盐的生产与流通,二是盐的化工业务,这更多是作为盐消费的补充,包括对盐利用方式的探索。”李耀强说道,在突出主业上下功夫的同时,中盐在适度延伸产业链,在业务上实现互补。而从产权多元化的角度,中盐已经被列入了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希望通过这次混改,引进民营资本,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