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玉米
近日,卢艳丽教授团队(西南作物基因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玉米研究所)通过研究发现ZmLBD5基因可以负调控玉米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的产生进而影响其干旱抗性,ZmLBD5基因敲除材料表现出更好的抗旱能力。[详细]
2024年1月23日,澳新食品标准局(FSANZ)发布278-24号通知,其中A1281号申请,就玉米品系DP910521用于食品进行意见征求。[详细]
如何更好提升复合种植生产效果,使这一复杂的高产栽培农艺能够有效实现机收、机播、植保高质高效机械化生产,笔者从农机农艺融合的角度,梳理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几个要点。[详细]
10月14日,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公示了2022年度安徽省“揭榜挂帅”专项拟立项项目,食品领域有一个项目上榜,为“玉米耐密抗锈病种质创新技术与新品种选育”。[详细]
近日,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资源所赵涵团队独立完成的研究论文《Nitrogen-dependent binding of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PBF1 contributes to the balance of protein and carbohydrate storage in maize endosperm》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正式发表,报道了在玉米籽粒碳氮平衡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详细]
外媒4月9日消息:截至2023年4月7日的一周,全球玉米价格下跌,主要原因是美国春播工作开始,中西部地区的天气将会变得温暖干燥,有助于播种工作的进一步顺利推进。继前三周连续买入美国玉米后,本周中国买家缺席,巴西玉米产量预估上调。不过国际原油期货继续上涨,美元回落,有助于限制玉米市场的跌幅。[详细]
10月17日,“鲜食玉米鲜食花生带状种植第二季机收暨秸秆饲草化利用现场会”在院济阳基地举行,这标志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栽培团队“鲜食玉米鲜食花生双季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试验取得成功。[详细]
该研究发现扩张蛋白基因ZmEXPB15和两个NAC转录因子ZmNAC11、ZmNAC29通过促进珠心组织消除,影响籽粒早期发育过程进而调控玉米籽粒大小及粒重。这项研究揭示了一条调节早期胚乳和籽粒发育的新途径,为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详细]
揭示了玉米的基因型差异会消减玉米生长与其对玉米螟防御的动态平衡。[详细]
2023年8月31日,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验局(APHIS)宣布一项基因编辑玉米符合豁免标准。通过CRISPR/Cas9技术可使玉米产量提升。[详细]
Adnkronos网3月22日报道,意自耕农协会警告称,2022年降雨量减少30%,意北部降雨量低于平均水平。受干旱情况影响的中部和北部约有30万家农业企业,其中波河盆地的情况最为严重。干旱在全国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达60亿欧元。降雨不足还影响了农场的耕种选择,很多农企正从玉米和水稻转向大豆和小麦等更为耐旱的作物,预计未来水稻播种将减少8000公顷。[详细]
该论文探究了线粒体不育基因ORF355通过影响细胞代谢水平增强玉米耐盐性的新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基于多年在新疆奇台开展高产纪录重演试验结合近50年全球已发表相关文献数据,从全球尺度上阐述了实现玉米产量潜力突破的物质生产与分配规律。[详细]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玉米研究所卢艳丽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植物学经典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中科院1区Top,5Y IF= 5.662)发表了研究论文,证明了大刍草对玉米遗传改良的有利价值,挖掘了以穗位高为代表的理想株型性状相关QTL及其被注释为乙烯响应转录因子的关键候选基因,为今后充分利用大刍草开展玉米高产、抗逆育种奠定基础。[详细]
秋粮已丰产在田,秋收秋播已陆续展开,要确保陕西省秋粮丰收到手、秋播小麦和油菜扩种工作全面落实。各地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总结去年应对强秋淋天气的经验和做法,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降雨情况,精准指导广大农户做好玉米抢收、油菜抗淋播栽工作,确保秋粮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千方百计做好油菜扩种、移栽工作,确保扩种任务落到实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