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玉米
今年年初以来,我省连续出台了《2022年黑龙江省扩种大豆工作方案》和《黑龙江省关于申报实施2022年新增耕地轮作试点的通知》,我省大豆种植面积将增加1000万亩以上,并明确“原则上大豆生产者补贴每亩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200元左右”,“新增耕地轮作试点每亩补贴150元”,为广大农民种植大豆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现将本年度大豆生产条件分析和春耕技术指导总结如下。[详细]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种植范围最广、单产量最高的谷类作物。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生产重要区,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和商品化率均居全国第一位,是当好国家粮食“压舱石”的重要保障。近日,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协同创新推广体系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的部署,组织专家对2022年我省玉米产业形势进行了调研,现总结如下。[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通过基因编辑靶向编辑玉米内源基因,创制的突变体在多环境下对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具有明显抗性,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种质材料与育种技术基础。8月25日,相关研究结果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在线发表。[详细]
2022年8月,食品学院栾广忠副教授团队在国际食品领域Top期刊 《Food Chemistry》 上发表题为“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rotein structure of extruded corn gluten meal: implication of temperature”的研究论文。[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团队和作物代谢调控与营养强化团队合作研究,构建出首个玉米全节间时空特异转录调控网络,发掘和解析了关键基因CYP90D1调控玉米节间发育的分子机制,揭示了调控玉米节间发育的基因表达新模式。该研究拓展了对玉米茎秆发育机理的认识,为玉米株型分子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详细]
近年来,随全球气候变暖,黄淮海地区气温上升、降雨增加,全年光温水资源更加丰富。适应气候变化,在黄淮海地区推进玉米适期晚收,有利于延长籽粒灌浆时间,促进田间站秆脱水,降低机械收获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推进小麦适期晚播,有利于培育壮苗,避免冬前旺长,减少水分消耗,实现安全越冬。当前,“白露”已过,玉米进入籽粒灌浆中后期,小麦秋冬种即将展开,正是推进玉米适期晚收促灌浆、小麦适期晚播育壮苗的关键时期。[详细]
据菲律宾通讯社消息,由于种植园感染巴拿马病,北达沃省至少有150名香蕉种植者放弃香蕉,转而种植玉米。[详细]
本研究分析了拟轮枝镰孢菌侵染玉米籽粒后对淀粉大分子结构和理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拟轮枝镰孢菌在定殖过程中主要以淀粉为碳源,为其生长发育提供营养,导致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下降;玉米淀粉大分子结构受到严重破坏,淀粉粒表面粗糙且出现多孔洞;玉米淀粉中支链淀粉优先被拟轮枝镰孢菌降解导致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进而导致淀粉糊化起始温度和糊化峰值温度提高。[详细]
近日,由蚌埠市龙子湖区万绿家庭农场、安徽科技学院等单位负责起草编制的蚌埠市地方标准《叶酸生物营养强化玉米栽培技术规程》(DB3403/T 14—2023)正式发布实施。[详细]
2023年9月,阿根廷农牧渔业部发布公告,批准转基因大豆MON—?4?32—6×ACS—GM??6—4以及转基因玉米YN—E3272—5×SYN—BT?11—1×SYN—IR162—4×MON—???21—9和SYN—E3272—5用于商业化种植。[详细]
外媒3月5日消息:截至2023年3月3日的一周,全球玉米价格继续下跌,其中芝加哥玉米期货一度创下去年8月份以来的新低,但是最终脱离了早期低点。近来美国玉米种植带降水良好,充足的土壤水分为春播展开以及作物初期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美国玉米出口销售依然疲软。与此同时,巴西二季玉米可能播种延迟,阿根廷和乌克兰出口供应受限,意味着美国玉米可能在未来几个月里吸引到更多需求。[详细]
该研究揭示了在水稻和玉米的愈伤组织中过表达玉米GOLDEN2基因可促进愈伤的分化,从而提高遗传转化效率。[详细]
喷施作业质量对保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产量有着重要意义。此次是继许丽佳教授团队在广安示范推广后的第三次示范推广,旨在尽快地使新技术新机具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业效应及农民收入。[详细]
07月29日,华中农业大学玉米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题为“Cloning southern corn rust resistant gene RppK and its cognate gene AvrRppK from Puccinia polysor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克隆了广谱持久抗玉米南方锈病基因RppK。感病条件下,该基因能显著提高玉米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并增加产量11.9%-17.1%;而正常条件下,该基因对产量没有影响。[详细]
该研究鉴定了稻纵卷叶螟雌蛾对水稻和玉米寄主选择差异的挥发性化合物,揭示了稻纵卷叶螟严重为害水稻而极少为害玉米的寄主选择化学机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