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鱼类
近日,珠江水产研究所观赏渔业研究室牟希东研究员等发明设计的“一种鱼类核基因分子标记引物、分子标记及分子标记数据库”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2210345227.4。[详细]
来自SeafoodSource 7月12日消息,印度中央海洋渔业研究所(CMFRI)进行的一项鱼类资源综合评估后确认,印度135个渔场中有117个渔场有可持续的产量,占比86.7%。[详细]
近日,由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生物技术室唐永凯研究员等发明的“一种测量鱼类行为的装置及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2211333251.2。[详细]
来自SeafoodMedia 7月3日消息,今年1月至5月,俄罗斯联邦渔业局滨海边疆区局对申报出口到中国的1554批鱼类捕捞的合法性进行了检查,每批都有一个INN证书。[详细]
来自SeafoodMedia 7月6日消息,俄罗斯正在增加鱼类产品的出口,中国仍然是主要买家。[详细]
7月份,泰国曼谷金枪鱼(鲣鱼)交付价格稳定在$2,000-2,050/吨,是近五年以来的峰值。与此同时,中西太平洋(WCPO)于7月1日开始为期三个月的FAD(鱼类聚集装置)休渔期。[详细]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养殖与营养淡水池塘养殖生态环境调控创新团队针对多环芳烃在河口水域渔业生态环境、地理分布及对不同生活习性水生动物影响等问题,聚焦性监测了17种河口野生鱼类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来源、分布特征,阐明其与鱼类食性、地理分布的相关性;揭示了食性途径对多环芳烃生物累积的影响,为研究多环芳烃在水生食物链中的转化和迁移提供了理论基础。[详细]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创新团队通过联用稳定同位素和胃含物镜检技术,系统研究了南海北部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营养生态位和摄食习性,同时解析了其稳定同位素特征与环境的相关性,丰富了对带鱼摄食生态学的理论认知,揭示了高营养级鱼类在过度捕捞与生态退化背景下生存策略的变化。[详细]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6月30日电 俄罗斯渔业企业、企业家和出口商协会“电报”频道援引协会主席兹韦列夫的话表示,尽管俄罗斯对中国的鱼产品出口有所增长,但俄鱼类和海产品出口商需要为中国市场开发新的商品。[详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如厄尔尼诺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在全球范围内,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将一些热量和水分转移到大气当中,极易造成持续的气温升高,对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温引起的热应激将成为世界范围内水产养殖未来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热应激对鱼类肌肉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尚不清楚。[详细]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黄智慧等研究发明的“鱼类低氧胁迫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实验系统及使用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210879781.0。[详细]
5月22日,山东省科技厅组织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2019年山东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良种工程”项目“优质高抗鱼类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项目编号:2019LZGC013)”进行现场结题验收及综合绩效评价。[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饲料加工与质量安全创新团队研究揭示膨化饲料会影响鱼类的胃肠排空和饲料利用。相关结果发表在《水产养殖(Aquaculture)》上。[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团队应用无菌斑马鱼模型和肠道菌群转接技术阐明胆汁酸改善大口黑鲈的肠道屏障功能,为进一步推动研究其他饮食成分或添加剂诱导的经济鱼类微生物群的作用效果提供了参考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imal nutrition》(动物营养学)上。[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创新团队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合作,系统阐述了鱼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从肠道菌群的角度为水产绿色养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相关研究发表在《工程学报(Engineering)》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