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克隆
为了解析作物复杂性状偶联的分子遗传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林鸿宣研究组以水稻产量性状关键构成要素每穗粒数和粒型作为切入点,在水稻中克隆了调控每穗粒数和粒型协调发育平衡的重要基因GSN1,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水稻穗型发育的OsMKKK10-OsMKK4-OsMPK6级联信号通路,并证实GSN1是该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因子,由此构建了产量性状穗型与粒型协调发育平衡的分子模块GSN1-MAPK(Guo et al. Plant Cell,2018)。[详细]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主粮作物。籽粒大小是决定稻米外观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近年来,水稻籽粒大小的调控机理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许多重要相关基因被克隆和分析。然而,目前与之相关的遗传调控网络较少被报道,限制了人们对籽粒大小调控机理的认知,也制约了其在作物高产优质分子育种实践中的利用。[详细]
3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克隆了小麦矮秆基因GSK3,并揭示了该基因通过编码蛋白激酶磷酸化小麦绿色革命蛋白Rht-B1b来降低株高的分子机制,为小麦株型遗传改良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Plant Cell)》上。[详细]
该研究首次图位克隆了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的显性抗病基因Ym2、验证了其功能并解析了其进化来源。[详细]
以黄金勾为代表的菜豆品种是东北黑土区重要的杂粮与蔬菜,深受民众喜爱。目前,菜豆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处于起步阶段。为快速克隆菜豆基因,科学家在前期制备了一个菜豆黄金勾品种大龙1号的突变体库。在该突变体库中,研究筛选得到一个雄性不育突变体ms-2(male sterility 2,图A)。为了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作物产量,雄性不育特性在较多作物中的研究较为深入。在菜豆中,虽已观察到雄性不育现象,但没有克隆相关的基因,特别是没有探究其相关的机理。[详细]
2月1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克隆了小麦分蘖调控新基因TN1,并揭示了其通过影响脱落酸(ABA)合成及信号转导路径调控小麦分蘖的分子机制,为小麦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与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详细]
该研究克隆了一个大豆疫霉菌 ( Phytophthora sojae ) 抗性基因 RpsYD29 GmZFP03 ,该基因编码一个锌指蛋白类型的转录因子,通过靶标两个 SOD1 基因的启动子并激活这两个基因表达而表现大豆疫霉菌抗性。[详细]
1月31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公示了2022-202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推荐项目名单,拟推荐“猪安全高效基因编辑育种与克隆挖潜增效关键技术”等17项科技成果申报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详细]
1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手段发现第二个小麦黄花叶病隐性抗病毒基因,可对小麦黄花叶病提供完全抗病性,该研究为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化榜研究组致力于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研究,先后报道了Ga1和Ga2位点的花粉和花丝因子基因及其应用。近期,该团队在玉米不亲和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克隆了Tcb1位点的花粉决定因子Tcb-m。这是玉米不亲和系统“最后一个”被克隆的决定因子基因。至此,三个不亲和位点的所有关键决定因子均被克隆验证,为玉米不亲和系统之间共性和特异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详细]
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研究团队与上海师范大学王文琴研究团队合作,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研究论文。科研人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野生玉米中克隆了控制玉米高蛋白品质形成和氮素高效利用的关键变异基因Teosinte High Protein 9 (THP9)。[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热带作物病毒病害与防控研究团队联合海南医学院等单位开发了一套基于Nimble Cloning的标准化植物表达载体,为大规模的植物基因功能分析提供了一套高通量的载体工具,并为推动分子克隆领域标准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详细]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基因组编辑及无融合生殖创新团队将无融合生殖杂交水稻材料繁殖至第4代,从植株表型、基因组、甲基化、转录组和亚基因组转录等层面比较了不同世代克隆材料,证实了无融合生殖杂交稻在不同世代间的遗传稳定性,为未来人工无融合生殖体系在作物中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详细]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李风铃等研究发明的“多棘海盘车卵黄蛋白原的基因、蛋白、多克隆抗体及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110161459.X。[详细]
该研究克隆了一个调控水稻株型与粒型的新基因OsBSK1-1,揭示了OsBSK1-1作为“脚手架”蛋白(scaffold protein)直接连接OsBRI1与OsGSK2,通过解除了OsGSK2对OsBZR1的抑制作用正调控BR信号的新机制。本研究完善了水稻BR信号分子调控网络,为改良水稻株型与粒型均提供了理论依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