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生物
基于以上背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肖军团队聚焦异源六倍体小麦,构建了小麦胚发育过程的参考表观基因组,包括多种组蛋白修饰状态、染色质可及性和时序性的转录因子-基因的调控网络。[详细]
近期,中国热科院生物所在油莎豆块茎脱水抗性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与种子类似,一类叫做SMP(Seed maturation protein)的小分子亲水蛋白在油莎豆块茎成熟过程中特异性积累,并与其水分含量负相关,暗示油莎豆块茎发生了类似于种子的共进化。该研究有助于阐明营养组织脱水抗性的分子机制及组织特异的调控网络,对于油莎豆抗性品种的选育与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详细]
类黄酮是植物重要的次生代谢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抵御生物/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它在小麦抗白粉病中的作用鲜有报道。该论文以抗病及感病小麦为试验材料,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测定,比较了正常及感病条件下的小麦差异表达基因及代谢物,发现类黄酮合成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被白粉病诱导,且抗病品种类黄酮合成信号通路基因表达量和类黄酮含量均高于感病小麦。[详细]
近日,分子生物学与进化领域权威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贝类遗传与进化研究团队关于牡蛎温度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论文。[详细]
10月8日下午,阜阳市委书记刘玉杰与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蒲坚,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万相昱,长春新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学军,内蒙古合牛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凤龙,北京微之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俊朋等来阜考察的专家、企业家举行工作会谈。市领导李军、王波、郑久坤、吴开义参加。[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构建了玉米核心自交系泛基因组、对14个自交系及其杂交种进行比较分析,解析了玉米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详细]
1月23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水稻虫害防控研究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在线发表,论文题为“The microbiome stabilizes circadian rhythms in the gut” (共生菌稳定昆虫肠道生物钟节律)。[详细]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先正达法国公司将为谷物种植者推出含两种生物防治成分的独特组合AQUICINE? Duo(硫+膦酸盐),具有互补的作用模式,保护小麦免受斑枯病的侵害。先正达法国公司由此确立了其作为生物解决方案市场创新领导者的地位。AQUICINE?Duo将于2024年上市。[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生物学与饲养创新团队徐书法研究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史卫峰教授合作研究在线发表题为“Nationwide genomic surveillance reveals the prevalence and evolution of honeybee viruses in China”的研究论文,对我国蜜蜂病毒的流行及进化规律进行了深入解析。[详细]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挪威公司雅苒近日宣布推出生物刺激素YaraVita NRhizo,该产品在巴西举行的世界生物农业大会(BAW 2023)上亮相。这是一款用于处理豆科(如大豆和豆类)种子的产品。雅苒一项研究表明,受气候和土壤条件影响,每公顷大豆的平均产量为3.3袋。[详细]
根据巴拉圭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Inbio)和生产行会联盟(UGP)近日发布的《2022年至2023年收获期玉米面积估计报告》,该时期巴拉圭的玉米种植面积同比增长了73%。[详细]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Agreenvir Solu??es Biotecnológicas公司近日与巴西农业研究公司(Embrapa)合作推出了一款由蓖麻植物制成的杀线虫生物肥料。该肥料适用于饲料植物,田间测试结果表明,与未施肥的牧场相比,施用减少了60%的线虫侵染,与使用尿素基化肥相比减少了71.84%。[详细]
11月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苹果逆境生物学团队马锋旺教授课题组在《Autophagy》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揭示了腐烂病菌效应蛋白Vm1G-1794通过调控自噬途径影响苹果树腐烂病抗性的分子机理。[详细]
2022年11月12日,由加工所生物基材料绿色加工创新团队孙红男研究员牵头完成的成果“优质薯条及烤薯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研究员等组成的专家评价委员会评定,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详细]
近日,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石星波教授食品安全微纳生物传感技术团队在材料领域顶级刊物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自然指数期刊,中科院一区,IF=19.924)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