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风险评估
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十二月十二日公布较年轻群组的食物消费量调查2021-2022的结果。是次调查收集了本地介乎六岁至十七岁较年轻群组的食物消费量数据,以加强食安中心针对该人口分组的食物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能力,提供科学依据制订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及风险传达信息,保障市民健康。[详细]
2023年10月4日,据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消息,欧洲等国家将建立“野味肉类供应链安全”网络,旨在交流关于通过狩猎获得的野味肉类对消费者健康风险的信息,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使这种珍贵的动物食品尽可能安全。[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团队揭示了斑马鱼肠-脑调节的关键机制,为理解肠-脑轴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详细]
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会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等相关部门的委托,依照《食品安全基本法》第24条第1项第1号对农兽药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从而科学地评估其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以便对其制定、更改监管措施。根据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官网,近期日本对部分农兽药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现食品伙伴网将其梳理如下,以便参考。[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首次研发了茶多酚原位自组装技术,构建了茶多酚金属纳米生物材料,有效清除耐药菌生物膜引起的伤口感染,并系统评估了其安全风险。[详细]
为进一步强化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工作,规范技术评估流程,提高评估工作效率,确保风险评估工作更加科学、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法规,我局在总结近年来动物卫生风险评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进境动物及其产品风险分析技术规范》。[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解析了生物农药谷维菌素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产物及降解途径,评估了其母体及降解产物的环境生物毒性,为谷维菌素的科学应用提供了环境风险评估数据。[详细]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环丙沙星,可诱导斑马鱼发生“双相情感障碍行为(bipolar disorder,BD)”,然后采用多组学技术系统解析了其分子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种新的BD斑马鱼模型。[详细]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食品接触材料的风险评估”的支持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以下简称“食品评估中心”)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原级循环利用的安全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开展系统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项目初步提出我国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风险管理建议,形成我国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材料及制品安全性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牧医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在瘤胃尿素分解菌分离培养方面取得新进展,新分离一株霍氏肠杆菌Z129并揭示泛基因组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详细]
近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卫组织和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发布了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将其列为2B类致癌物,也就是说阿斯巴甜对人体和动物的致癌性证据都不充分,只能说阿斯巴甜可能致癌。[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揭示了蜂花粉和蜂王浆脂质在预防小鼠结肠炎方面的差异机制,为进一步筛选更有效的预防结肠炎的饮食干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在《国际食品研究(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上在线发表。[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探究了氧化诱导对油菜蜂花粉过敏原空间构象及过敏原性的影响机制,对低致敏性蜂花粉的开发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相关成果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在线发表。[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环植所南繁作物与迁飞害虫团队在入侵害虫椰子织蛾监测与防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围绕椰子织蛾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防控和绿色防治等方面开展研究,为热区入侵害虫的生物生态学、遗传多样性及高效绿色防控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详细]
镉是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稻米是我国人群膳食镉摄入的最主要来源。大尺度的土壤与稻米协同采样调查发现,稻米镉与土壤镉以及土壤性质间的量化关系较差(R2通常低于0.2),时常存在“土壤镉超标而稻米不超标,或土壤镉不超标但稻米超标”的现象,这给污染耕地质量类别划分和风险评估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