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致病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目前已发现的可以致病的沙门氏菌有2500多种,通常寄居在动物体内,尤其是家禽家畜的肠道中,人类主要通过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感染。沙门氏菌生命力顽强,在冰箱中可存活3-4个月,且最易污染肉蛋奶及其制品。[详细]
关于奶制品,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不喝生牛奶,生牛奶中可能带有多种致病菌,必须要加热煮沸后再喝。在奶制品选择上,建议健康人群优先选择全脂纯牛奶,营养更全面。其次,牛奶不宜与柠檬等酸性食物等一起食用,因为酸性食物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凝结,影响消化吸收。再次,牛奶出现胀包、结块或者分层等现象不可以食用。最后,有的人体内乳酶含量少,喝牛奶后出现腹泻或腹胀的现象,医学上称为“乳糖不耐受症”,乳糖不耐者可以改食酸奶或奶酪,也可以改喝豆浆。[详细]
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中心)一月十七日呼吁市民不要食用数款进口谷类产品,因为有关产品可能受致病菌沙门氏菌污染。业界如持有受影响产品,应立即停止使用或出售。[详细]
2023年,美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发布了针对我国食品的召回通报,召回原因包括漏标过敏原、农药残留超标、检出致病菌等。其中,多数为检出致病菌。针对2023年我国食品在国外被召回的情况,食品伙伴网进行了盘点,整理出了以下典型案例,以供网友分享。[详细]
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中心)九月二十日公布一项非热食鸡肉食品的微生物质素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全部样本在致病菌(即沙门氏菌属、李斯特菌和金黄葡萄球菌)方面,均符合微生物含量的食物安全准则,质素整体令人满意。[详细]
中国热科院海洋微生物团队在热带水产病原毒力调控因子和新型毒力因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报道了鱼类重要致病菌杀鱼爱德华氏菌EnvZ/OmpR双组分调控系统调控因子OmpR在细菌抗逆性和致病性中的作用,并揭示了其调控机制;报道了杀鱼爱德华氏菌新型毒力因子------七跨膜蛋白YccA的毒力作用与免疫逃逸功能。[详细]
2023年11月1日,韩国食药部(MFDS)发布加强对金枪鱼等大型鱼类的致病菌检测。[详细]
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中心)八月二十九日呼吁市民不要食用一款法国进口的羊奶芝士,因为有关产品可能受致病菌李斯特菌污染。业界如持有受影响批次产品,应立即停止使用或出售。[详细]
近日,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汪崇文副教授开发出基于膜状SERS标签的高灵敏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复杂食物样本及环境样本中的多种真菌毒素和致病菌,检测毒素的灵敏度达1 pg/mL,检测细菌的灵敏度达10 cells/mL,检测时间小于20分钟。相关研究内容发表在领域内著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详细]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马翠萍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Food Control》上(中科院JCR一区期刊)发表了题为“An all-in-one nucleic acid enrichment an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platform for rapid detectio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研究成果。[详细]
近日,中国农大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林建涵教授团队在传感器领域著名期刊《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题为“基于滑动阀和注射器的沙门氏菌无源微流控生物传感器”(Power-free microfluidic biosensing of Salmonellawith slide multivalve and disposable syringe),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面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详细]
本研究突破传统基于磁性Fe3O4粒子的免疫磁分离前处理方法,利用磁性MOF材料通过直接吸附适配体构建捕获探针,对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磁分离和富集;利用Antibody-Biotin-SA-FITC构建信号探针,检测时间缩短至70 min,检测限低至0.88 CFU/mL,且无需前富集培养,解决了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时间长、灵敏度低等难题。同时,利用适配体和抗体的双重特异性识别方式进一步确保了本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详细]
夏日炎炎,吃西瓜、冰淇淋、小龙虾、烤串,喝冰啤、冰饮,成了非常享受的事情。但享受美食的同时,食品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特别是汛期过后,高温闷热的天气容易使食物腐败变质,雨水多、湿度大非常适宜肠道致病菌和霉菌的生长繁殖,夏季是公认的肠道疾病和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多发期。那么有哪些情况需要重点关注呢?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特邀食品安全专家为大家讲一讲。[详细]
川渝共建特色食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石慧教授课题组一直在食源性致病菌的存活及防控机制和快速检测技术领域不断探索。其中,聚焦于食源性致病菌的亚致死性损伤形成及复活机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2022年4月在食品微生物领域知名期刊《Food microbiology》发表研究论文。[详细]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王绍金教授团队在学校G2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上发表题为“Combined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radio frequency heating with cinnamon oil vapor on microbial control and quality changes of alfalfa seeds”的论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