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检测技术
为加强县级质检机构能力建设,提升检测技术水平,更有效地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按照《关于开展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回头看”活动的通知》(农质测函〔2024〕11号)要求,我厅将于3月至6月开展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回头看”活动(以下简称“回头看”活动),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分析测试中心农业投入品安全评价研究团队在二硫代氨基甲酸酯(DTCs)农药残留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构建了串联微等离子体联合实现DTCs农药常温在线酸化和分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为农业生产中DTCs农药产品检测和残留分析提供了新的检测技术支撑。[详细]
2023年7月13日,由上海市食品学会主办的“2023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创新论坛”开幕式在上海神旺大酒店顺利召开,约300名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企业权威专家以及食品加工、餐饮、零售、设备制造、检测和认证企业等代表参会。[详细]
现发布《鲁氏耶尔森氏菌检测技术规范》等37项行业标准(目录见附件)。被代替标准《化妆品中生育酚及α—生育酚醋酸酯的检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SN/T 1496—2004)自新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创新团队创制了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复合传感材料,首次实现牛奶样品中二噁英超痕量、快速SERS传感分析。[详细]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登记试验管理办法》、《农药登记试验单位评审规则》等有关规定,批准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检测技术分公司等9家单位申请的11个试验范围通过农药登记试验单位认定,有效期5年。[详细]
近期,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团队张建民副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上连续发表4篇关于沙门菌等人兽共患细菌病的致病机制和新型检测技术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详细]
近日,山东省农药科学研究院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在食用玫瑰种植和加工过程中营养品质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进展。[详细]
东北地理所研究团队,建立了准确高效的蓝靛果果实花青素定性、定量检测技术方法。基于该方法对我国东北林区蓝靛果果实花青素组成、含量进行系统检测分析,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统计方法研究了不同种类花青素含量与自由基清除活力的相关性。[详细]
近期,中国热科院椰子研究所植物保护中心在槟榔、椰子等棕榈作物植原体病害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进展,建立了针对相关植原体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体系,明确了海南黄化病槟榔园中植原体的种类及其遗传特征,为相关棕榈作物植原体病害的检测鉴定、监测预警等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参考依据。[详细]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质标所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TALANTA(IF 6.556)在线发表了题为“Hybrid bismuth oxide-graphine oxide nanomaterials improve the signal-to-noise response of small molecules analyzed by 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的研究论文。[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创新团队,联合北京化工大学有关团队,发明了一种由分子模拟方式设计的新型DNA纳米荧光探针,该探针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避免了多通道荧光相互干扰带来的假阳性信号,在大蒜素对细胞及荷瘤小鼠中氧化还原水平的调控能力及机制研究中得到成功应用。[详细]
近日,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承担的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多层复合食品接触纸制品 外层对食品接触层铅砷迁移规律的研究》通过验收,该项目在不同方式、时间、温度、模拟物下,使用先进设备精准检测多层复合食品接触纸制品(食品包装材料的一种)由外层向内层的铅砷迁移量,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发明了一种新型DNA四面体纳米荧光探针,并成功应用于大蒜素对机体氧化还原水平的调控能力及机制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今日纳米(Nano Today)》,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创新团队研发了基于泡沫镍的新型在线富集材料,将重金属镉的富集效率提升了4倍,实现了完全捕获,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长期稳定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