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理解小麦的再生过程,探究其中的转录和染色质动态变化,以及鉴定提高小麦转化效率的新基因,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肖军团队联合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宪省团队利用RNA-seq、ATAC-seq、CUT&Tag等技术手段,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的方式绘制了小麦再生过程的转录及染色质动态图谱,并搭建了一个顺序的转录调控网络,最终通过与拟南芥再生过程的比较分析鉴定出2个能提高小麦遗传转化效率的新因子。[详细]
4月18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河南省财政厅公布了2023年度县(市)创新引导计划立项项目清单,有91项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项目予以立项支持。其中,食品领域有86项。[详细]
2023年4月27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在宁德对东海所大黄鱼育种工作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详细]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谷阳光、巩秀玉、黄洪辉等发明的“一种降低水生态系统中沉积物重金属风险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 202210901296.9。该发明专利所用原材料来源于农业和林业废弃物,低碳环保、成本低,不仅可有效降低渔业水域等水生态系统中沉积物重金属风险,还能实现多方面废弃资源的综合再利用,且运用范围广。[详细]
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天敌与授粉昆虫创新团队联合生物防治创新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 Insect Science(中科院一区TOP,IF=3.605)发表了题为“Gut bacterium promotes host fitness in special ecological niche by affecting sugar metabolism in Drosophila suzukii”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系统研究了肠道微生物产酸克雷伯氏菌在斑翅果蝇糖代谢中的作用,在肠道微生物的角度,明确了斑[详细]
近日,华中农大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彭贵青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陈鸿军教授团队研究成果“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73R is a critical virulence-related gene: A potential target for attenuation”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研究发现,缺失I73R基因的重组病毒完全丧失对家猪的致病性,且能抵抗致死[详细]
4月20日,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公示2023年科技人才服务企业项目拟立项项目,其中,食品领域有25项。[详细]
随着玉米群体密度的增大,玉米植株之间争光气、争肥水的问题严重,作物茎秆纤细,根系在不同耕层的空间分布发生改变,根系伸展受到限制,玉米倒伏的风险加大。国内外每年由于玉米倒伏而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为5%~25%,重者为30%~50%,同时也由于密度大,果穗脱水和散失水分困难,造成收获的果穗含水量过高,商品性差。可见,在合理密植保障产量的情况下,改进玉米的空间分布状态,减少倒伏率和含水量,对玉米实现稳产、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详细]
4月25日,宁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公示2023年第一批自治区县域科技成果引进示范推广项目,食品领域有49项。[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环植所南繁作物与迁飞害虫团队在入侵害虫椰子织蛾监测与防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围绕椰子织蛾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防控和绿色防治等方面开展研究,为热区入侵害虫的生物生态学、遗传多样性及高效绿色防控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详细]
4月21日,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3年国际科技合作研发项目立项情况,决定立项11个项目,其中,食品领域有5个项目。[详细]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胡超群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海参敌害防御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破解了海参“吐丝”之谜。该研究揭示了玉足海参居维氏器防御敌害的物质基础、感知过程与喷射机制。[详细]
2023年4月1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下简称“资划所”)黄晨阳研究员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重点专项“适宜工厂化栽培的食用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详细]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23年度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认定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认定联盟30个(其中标杆联盟10个),整改联盟8个,退出联盟4个,旨在促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科研资源集聚、协同创新机制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典型。[详细]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发布2023年春玉米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