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农科院

TAGS为农科院的查询结果

  • 6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种质资源抗逆和品质性状评价团队与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北京科技大学合作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绘制了玉米根尖高分辨率细胞图谱,阐明了玉米根尖主要细胞类型对镰孢菌侵染根系的应答机制和关键基因调控模块,构建了玉米根尖免疫调控网络,为解析玉米抗病分子机制及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详细]

  • 日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汉中院士带领科研人员揭示杂种优势利用的核心在于“聚”而不是“杂”,为促进杂种优势的进一步利用提供新的理论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详细]

  • 为深入推进烟台“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葡萄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提高葡萄质量安全,促进葡萄与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4月19日-20日,烟台市农科院联合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葡萄病虫害防控专业委员会、烟台市农业农村局、烟台市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果品产业技术体系共同举办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会商会暨病虫害绿色防控培训班。[详细]

  • 4月13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的农业农村部“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2023年度推进会在三亚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作科所副所长王文生、海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刑福能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详细]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联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研究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湖北省农科院、新疆农业科学院吐鲁番农业科学研究所等,选取冬季极耐寒的野生葡萄品种山葡萄(V.amurensis)的叶片作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低温胁迫下葡萄叶片转录组和植物激素的变化,鉴定了在低温胁迫下ETH调控的基因,并讨论了ETH与其他低温诱导的植物激素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详细]

  • 近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山东省2022年第二批农作物审定品种目录,其中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选育的济麦24、济麦25和济麦1803通过审定。[详细]

  • 2月22日,为贯彻中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指示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总要求,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文生和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胡有林分别代表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约定联合推广由作科所李少昆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滴灌高产技术,计划202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300万亩示范田,实现亩均增产150斤以上。[详细]

  • 近日,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育种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在线发表论文。本研究不仅为水稻苗期在冷胁迫下转录重编程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的见解,还预测了冷相关候选基因,为进一步挖掘水稻耐冷基因和解析其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详细]

  • 近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经济作物真菌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在《分子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上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国审棉花抗黄萎病品种—中植棉2号的染色体级别基因组,为解析陆地棉抗黄萎病的基因组与遗传变异奠定了基础。[详细]

    披萨
    披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