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微生物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农业微生物资源团队最新观点综述《Dissection of rhizosphere microbiome and exploiting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提出根际微生物组分类应用策略。[详细]
草鱼是我国养殖产量最大的鱼类,但是腹腔脂肪堆积严重影响了其健康生长和养殖效益。尽管有些学者探究草鱼肝脏脂肪堆积的成因,但其分子机制仍未完全理解。近年来,肠道菌群对人类肝脏健康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肝脏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依赖于复杂的分子对话---“肠-肝轴”,即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胆汁酸等)通过肠道进入血液、再通过循环到达肝脏后调节其功能代谢。探究“肠-肝轴”分子对话可能是阐明淡水鱼肝脏脂肪堆积机制的最有效方式。[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植物营养团队在玉米根际微生物组装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团队研究揭示饲料中添加鼠李糖乳杆菌GCC-3发酵产物对鲤鱼生长、肠道和肝脏健康以及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机制。[详细]
11月28日,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3年第41期(总第439期)通告,检出不合格食品18批次,其中,有5批次食品检出微生物污染问题。[详细]
11月24日,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3年第44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检出20批次不合格食品,其中,有6批次食品涉及食品添加剂问题、微生物污染问题。[详细]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近期组织抽检15类食品共311批次样品,检出不合格样品9批次。发现的主要问题为农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质量指标不合格等。[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益生菌智造创新团队赵述淼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Microbiome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揭示江汉鸡肠道微生物群物种和功能组成以及分离了具有益生菌特性的乳酸片球菌。[详细]
该成果报道了烟粉虱利用两个“俘获”的微生物源水平转移基因获得了独特氮代谢能力,不仅重构了氮废物合成,更帮助自身高效利用氮营养,最终增强自我营养适应性的新机制。研究团队还发现烟粉虱的共生菌不能编码上述两个基因的同源基因,推测这两个微生物源基因是烟粉虱以“失之于朝,求之于野”的巧妙方式从肠道微生物获取。而且,这种独特氮代谢机制也很可能存在其他昆虫中,具有一定的广谱性。[详细]
近期,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在甘肃省范围内开展了2023年国家转移地方和省级食品安全抽检计划,共检出10批次不合格。发现的主要问题是食品添加剂超限量、超范围使用问题、微生物不合格、检出非法添加物、产品质量指标不合格。[详细]
近日,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3年第40期(总第438期)通告,检出24批次不合格食品,其中,有7批次食品检出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问题。[详细]
2月23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团队合作完成的题为Dynamic root microbiome sustains soybean productivity under unbalanced fertilization的研究论文。[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品资所木薯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团队在木薯叶蛋白质降解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采用宏基因组技术研究了木薯叶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特性,分析了蛋白质降解相关菌种与其主要功能基因和蛋白酶基因功能特性,明确了蛋白质降解代谢通路和发酵过程中活性化合物(包括氨基酸和肽)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木薯叶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降解蛋白质的机制,研究结果为拓展木薯叶利用和开发功能食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揭示了幼龄山羊瘤胃微生物组及其抗生素耐药基因组变化规律,明确了日龄及日粮对耐药基因的影响机制,为通过营养策略控制耐药基因传播提供了新见解。[详细]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近期组织抽检15类食品共441批次样品,检出不合格样品14批次。发现的主要问题为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检出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