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水稻
5月18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发布公告,拟提名“高抗稻瘟病高配合力水稻骨干不育系蓉18A的创制与应用”等43个项目(人选)申报2022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并公示了拟提名项目情况。[详细]
近日,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燕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植物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植物科学领域Top期刊)发表了“小麦基因TaAFP-B启动子中4bp的InDel对转基因水稻种子休眠的影响”(A 4 bp InDel in the Promoter of Wheat Gene TaAFP-B Affecting Seed Dormancy Confirmed in Transgenic Rice)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首次发现植物bZIP类型转录因子APIP5具有结合DNA和RNA的双重活性,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水稻细胞死亡和抗病性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详细]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水稻分子育种团队近年来一直从事水稻抽穗期调控研究和分子育种方面的工作,前期研究探明了Hd2和Hd4是控制东北地区水稻抽穗期的主效基因,针对Hd2启动子区域的uORF的进行基因编辑,可以延迟抽穗期,系统鉴定了其他微效基因,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缩短水稻抽穗期,审定了粳禾系列水稻品种4个。[详细]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韦朝春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完成基于三代测序数据的水稻泛基因组构建及分析,相关成果论文 “Long-read sequencing of 111 rice genomes reveals significantly larger pan-genomes”在基因组学顶级期刊《Genome Research》在线发表。[详细]
当前,南方水稻产区“双抢”机械化生产已经顺利收官。农机化司按照部党组“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季节一个季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好粮食生产的要求,在总结今年“三夏”小麦机收减损做法经验基础上,将早稻机收减损作为“双抢”机械化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动员和部署督促,广泛开展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全方位提升水稻机收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详细]
5月7日上午,宿迁所水稻新品种“泗稻23号” 以独占实施许可的方式转让给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所长、党委书记于成功出席签约仪式,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成员、品种主要育成人及种业企业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玉荣教授课题组在水稻吸收甲基汞领域取得新的进展。[详细]
立枯病在绥棱、桦川、肇源、泰来零星发生;绵腐病在讷河、虎林、密山发病棚室病株率分别为0.01%、0.75%、2%;青枯病在虎林发病棚室病株率为0.1%。目前我省水稻秧苗多为一叶一心到两叶一心期,即将进入易感病的三叶期。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两周,全省多降水天气,气温波动频繁,增加了苗床管理难度,有利于水稻苗床病害发生。预计各地立枯病、青枯病、绵腐病等水稻苗床病害将陆续进入发病高峰期,部分管理粗放、防控不当的苗床,病害将加重发生。[详细]
5月9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线发表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湿地农业与生态所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团队的论文。该研究针对水稻中14个氮利用效率基因进行了单倍型分析和标记开发,并对77份种质材料和71份审定的粳稻品种进行了等位基因评价,为后续的粳稻品种改良提供了高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详细]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雷研究组发现生物钟核心组分OsCCA1(Oryza sativa CIRCADIAN CLOCK ASSOCIATED 1)正向调控水稻对高盐、干旱以及渗透胁迫的适应性,其功能缺失的突变体导致对多种逆境胁迫更加敏感。此外,高盐环境直接导致oscca1突变体的产量严重降低。研究通过DAP-seq结合RNA-seq的联合分析,共筛选出692个OsCCA1的直接靶基因。[详细]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农药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水容,以第一作者在SCI收录期刊《Pest Management Science》上发表题为“Risk assessment and resistance inheritance of triflumezopyrim resistance in Laodelphax striatellus”(灰飞虱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抗性遗传)的研究论文。[详细]
4月22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召开农业行业标准审定会议,由我院质量安全所、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江苏省农学会等单位联合制定的《水稻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送审稿通过专家组审定。[详细]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团队与海南大学、北京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了水稻温敏不育调控的重要分子机制。该研究发现籼稻TGMS系Tian1S在高温下表现出雄性不育,但在低温下表现出正常的育性,与日长无关。[详细]
为了解决籼粳杂交制种产量低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庄楚雄研究员/周海研究员团队从转录组中筛选到一个在水稻浆片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DFOT1(Diurnal Flower Opening Time 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