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水稻
哈萨克斯坦农业部计划在2024年减少小麦、棉花和水稻种植面积。[详细]
水稻无人机追肥技术指导意见。[详细]
4月9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生物学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揭示了缺铜条件下转录因子OsWRKY37调控铜吸收运输影响水稻开花结实的分子机制。[详细]
5月3日,万建民院士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系统阐明了OsPRMT6a可以通过OsJAZ1精氨酸甲基化,增强茉莉酸信号转导,从而维持水稻小穗正常发育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详细]
近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虫作物生态安全评价与利用创新团队在植物学著名期刊《植物通讯》 (Plant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使用TadA变体构建了一系列水稻高效新型碱基编辑器,在水稻中实现多种碱基编辑,为植物抗性基因功能研究与分子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详细]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近日,印度农药企业Best Agrolife Ltd(BAL)取得重大进展,在印度水稻除草剂和杀菌剂领域推出了创新制剂产品。[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Cell子刊《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转录模块OsEIL3-OsWRKY28和OsEIL3-OsERF040介导的转录重编程和激素防御途径调控水稻对不同营养型病原菌的免疫机制。[详细]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DNA甲基化在雄配子发生过程中存在动态重编程现象,直接影响雄配子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和生殖,并发现一组表观调控因子在此过程中具有特异的功能。该研究为解析水稻生殖发育基因组重编程和植物表观遗传修饰的跨代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Cell子刊《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转录模块OsEIL3-OsWRKY28和OsEIL3-OsERF040介导的转录重编程和激素防御途径调控水稻对不同营养型病原菌的免疫机制。[详细]
4月28—29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组、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在浙江省杭州市联合开展了第五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首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出席活动。[详细]
近日,赵方杰教授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张思宇研究员团队在《The ISME Journal》发表了“Soil redox status governs within-field spatial variations of microbial arsenic methylation and rice straighthead disease”文章,发现田块尺度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的变异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砷甲基化造成水稻“直穗病”的空间变异。[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牧草种质资源团队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鉴定到了一个水稻RNA m6A去甲基酶(OsALKBH9),并通过一系列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及生化手段揭示了其调控雄性育性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植物学著名期刊《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IF = 13.8)上在线发表。[详细]
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重金属生态毒理与污染修复创新团队揭示了纳米零价铁协同褪黑素显著降低稻米镉、砷含量的土壤化学及微生物学机制,该研究为镉、砷复合污染土壤水稻安全生产及稻米铁营养提高提供了新策略。[详细]
据黑龙江省病虫疫情监测网点监测,截至4月25日,全省共有34个县份196个监测点发生水稻苗床病害,主要以青枯病、立枯病、绵腐病为主。目前我省水稻秧苗多处于1叶1心至2叶1心期,即将进入易感病的3叶期。气象部门预报,4月下旬至5月中旬降水大部偏多,气温大部偏高,有利于水稻苗床病害发生。预计各地立枯病、青枯病等水稻苗期病害将陆续进入发病高峰期, 各地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加强水稻苗床管理,及时指导稻农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开展早期防治,有效控制水稻苗床病害,培育壮苗。[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肥料与施肥技术创新团队研究发现绿肥混播通过增加水稻根表铁膜含量和促进土壤溶解性有机物改性,强化阻控稻米镉吸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