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水稻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为更好地实施亚夫科技服务专项“优良食味水稻产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优良食味水稻育种团队做到线上线下多措并举,保障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两不误。[详细]
近日,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王琼博士与日本冈山大学Yoji Kawano 教授联合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 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水稻抗病蛋白Pit N末端Coiled-coil结构域中三个保守氨基酸在其抗稻瘟病及亚细胞定位中的作用。[详细]
2022年1月19日,昆虫系统学顶级期刊Systematic Entomology在线发表了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杜予州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揭示了我国水稻重要害虫大螟的种群遗传分化和进化历史,并以新的视角提出了该虫的防治策略。[详细]
近日,上海市现代种业协同创新中心薛红卫课题组在The Crop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Rice OsIAA6 interacts with OsARF1 and regulates leaf inclin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OsIAA6通过 OsIAA6-OsARF1模块抑制生长素信号并参与水稻叶倾角调控。同时OsIAA6作为OsBZR1的下游靶基因参与了BR信号调控的叶倾角形成,为解析生长素和BR协同调控叶倾角发育提供了重要线索。[详细]
国际文传电讯社11月12日报道,阿塞拜疆农业部称,阿1-9月水稻产量11548.1吨,同比增长7.9%。[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陈小林课题组研究成果以“MTA1-mediated RNA m6A modification regulates autophagy and is required for infection of the rice blast fungus”为题在New Phytologist发表。研究以稻瘟菌-水稻为模式系统,揭示了N6-甲基腺苷修饰(N6-methyladenosine RNA, m6A)调控植物病原真菌侵染结构功能的新机制。[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生物质与生物能源团队于国际绿色化学领域期刊Green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题研究论文,于国际高分子化学领域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刊发了研究论文。这两项研究利用优质水稻天然突变体,发现纤维素纳米结构缺陷增强功能材料特性的微观机理,解析果胶糖醛酸去除重金属和有机染料的作用机制,并构建秸秆纤维乙醇联产高值生物材料技术体系,从而开辟基于遗传背景的农业废弃物绿色高效利用的新路径。[详细]
2022年3月25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李建生和杨小红团队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玉米KRN2和水稻OsKRN2受到趋同选择并通过相似的途径调控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并通过全基因组选择分析解析了玉米和水稻趋同选择的遗传规律。该研究为作物驯化的机理解析和未来作物育种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发现新的AP2家族转录因子OsSAE1,并揭示了其调控水稻种子萌发和耐盐性的分子途径,为培育耐盐直播稻新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上。[详细]
近日,湖北洪山实验室、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团队蛋白质动态学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ion of plant phosphate homeostasis by the rice SPX2 – PHR2 complex”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水稻SPX2– PHR2复合物感知磷信号、调控磷稳态的分子机制。[详细]
《新兴报》6月8日报道:政府表示,截至今年7月中旬,尼泊尔将进口约20万吨化肥。尼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部称,包括尿素和磷酸二铵在内的约19.2万吨化肥将于7月中旬运抵尼泊尔,以保障尼水稻种植。[详细]
3月22日,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创建及其规模化应用”和“水稻核心种质杂种优势利用”等两项成果进行了评价。这是我会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组织开展的心怀“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系列评价活动之一。[详细]
由江南米道科技有限公司和我院粮作所常规水稻育种团队研发的“白色闪电大米”获得澳大利亚GI基金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低GI食物”认证。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WS/-T 652-2019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测定方法》,测试结果GI为51,依据标准中“7结果判定”判断白色闪电大米为低GI食物。同时,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也是澳大利亚GI基金会在中国唯一授权的GI认证机构。[详细]
该研究揭示了一个花粉壁发育必需的脂质转移蛋白OsLTP47通过脂质传递接力调控水稻花粉壁发育的分子机制,拓宽了我们对脂质转运蛋白在花粉壁形成过程协同作用的认知。[详细]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存在基因渗入,支持了杂草稻起源于栽培稻的去驯化观点,发掘了杂草稻中的抗旱相关基因PAPH1并验证了其功能,为抗旱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与杂草稻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实验植物学杂志(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线发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