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水稻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寒地水稻主产区阶段性低温冷害及其他灾害频发,造成水稻插秧返青期死苗、分蘖期群体生长延迟,干物质积累不足,难以搭建高产框架;孕穗期颖花发育畸形,开花期授精不良,后期籽粒灌浆不充分,最终导致水稻产量受损、品质降低,稻农种稻效益下降,严重威胁我国口粮安全。寒地水稻抗灾生产已经成为常态。[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节水新材料与农膜污染防控团队和生物节水与旱作农业团队,揭示了不同覆盖技术对水稻节水增产减排的影响。[详细]
中国热科院环植所农业环境团队在水稻土碳矿化机制上取得新进展,首次揭示了热带地区稻田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微生物代谢策略、碳化学多样性对水稻土碳矿化的耦合调控机制。研究结果可为水稻土固碳减排策略提供理论依据。[详细]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印度领先的农化公司Crystal作物保护公司近日在该国推出了新一代除草剂Sikosa,以保护水稻作物免受杂草侵害,并帮助农民提高水稻农场的盈利能力。[详细]
为了解析作物复杂性状偶联的分子遗传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林鸿宣研究组以水稻产量性状关键构成要素每穗粒数和粒型作为切入点,在水稻中克隆了调控每穗粒数和粒型协调发育平衡的重要基因GSN1,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水稻穗型发育的OsMKKK10-OsMKK4-OsMPK6级联信号通路,并证实GSN1是该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因子,由此构建了产量性状穗型与粒型协调发育平衡的分子模块GSN1-MAPK(Guo et al. Plant Cell,2018)。[详细]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主粮作物。籽粒大小是决定稻米外观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近年来,水稻籽粒大小的调控机理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许多重要相关基因被克隆和分析。然而,目前与之相关的遗传调控网络较少被报道,限制了人们对籽粒大小调控机理的认知,也制约了其在作物高产优质分子育种实践中的利用。[详细]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真菌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联合深圳农业基因组所研究发现水稻ANIP1-OsWRKY62分子模块,并探索了该模块参与水稻基础免疫反应以及抗病蛋白Pi9信号通路的工作机制。[详细]
基于抗瘟水稻品种布局的稻瘟病精准防控技术。[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植物互作团队易可可研究员课题组揭示了水杨酸合成调节水稻耐盐抗旱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水杨酸在作物适应土壤逆境胁迫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详细]
当前,南方早稻播种、育秧、移栽由南向北陆续展开。2月中旬以来,江南、华南地区持续阴雨天气,江南东北部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大、土壤持续过湿,但近期气温逐步回升,有利于华南南部早稻适时播种育秧。据气象部门预报,3月上旬,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1—3℃。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水稻生产特点,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推进早稻播种育秧进度,加强全生育期管理,奠定早稻夺丰收基础。[详细]
“秧好半年稻”。水稻集中育秧是提高秧苗素质、构建高产群体的基础,也是提高水稻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对稳定早稻生产、主动避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2月下旬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快较常年同期偏高,利于早稻育秧。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生产特点,突出“合理布点定场地、优选品种配秧盘、精选秧苗培苗床、精细整地适期播、加强管理育壮苗”,全力做好南方早稻集中育秧。[详细]
目前,黑龙江省各地已陆续开始进入水稻育苗关键时期,为了保障水稻育秧有序进行,各地要及早动手,提前做好水稻育苗的准备工作。[详细]
近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倪大虎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方军团队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中科院一区TOP)上发表研究论文,发现水稻也怕“缺钙”,详细阐述了OsCAX1a在水稻钙离子运输和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探究了钙缺乏诱发水稻颖花退化的内在机理,为进一步精准施肥提高水稻的产量打下了基础。[详细]
为落实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精神及农业农村部2023年一号文件重点工作部署,切实做好2023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工作,为推进农业减灾防灾和稳粮扩油提供技术支撑,我中心组织制定了2023年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详细]
根据水稻种植方式、杂草种类与分布特点,开展分类指导。重点防控稗属、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水苋菜属、鸭舌草、野慈姑、雨久花等阔叶杂草,异型莎草、萤蔺等莎草科杂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