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水稻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水稻基因资源创新研究组受邀在《植物科学趋势(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利用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推动新绿色革命”的综述文章,阐述了下一代绿色革命作物品种应当具备高产、稳产的特点,同时需要更少的化肥、农药、水资源以及人力投入等观点。文章还指出,利用油菜素甾醇基因资源创制下一代绿色革命作物品种具有巨大潜力,但仍面临重要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种有效解决策略。[详细]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台研究组利用Small and notched grain(Sng)突变体解析了颖果V型裂纹产生的分子细胞学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精准育种技术创新团队,率先研发出系列新型植物单碱基编辑器pAKBEs。7月31日,相关成果在《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详细]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葛颂研究组基于1578份水稻和野生稻样本的重测序数据,采用新的分析策略探讨了水稻的起源/驯化历史,即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通过分析驯化基因的起源来推断水稻的野生祖先和起源地点。该研究厘清了水稻和野生稻的群体遗传结构和群体动态历史,明确了水稻包括6个品种群(indica、aus、rayada、 aromatic、temperate japonica和tropical japonica)以及两种野生稻存在4个遗传组分(Ruf1、Ruf2、Niv1和Niv2)。[详细]
《喜马拉雅时报》7月22日报道:根据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部 (MoALD) 提供的最新消息,本季水稻种植已完成 68%,即全国水稻种植耕地约 927公顷。[详细]
8月7日,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水稻团队与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院合作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克隆了水稻三明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SDGMS,阐述了其调控水稻雄性不育的机制,揭示了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的起源过程,并提出了育种应用的新策略。[详细]
北京时间2023年7月27日22时许,《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邢永忠教授课题组(水稻产量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论文“Suppressing a phosphohydrolase of cytokinin nucleotide enhances grain yield in rice”。该研究挖掘到一个水稻的重要增产基因GY3,该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可显著增加水稻每穗粒数,将小区产量提高7%~15%,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环境微生物课题组以“Toxic response of antimony in the Comamonas testosteroni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oil antimony bioremediation”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发表论文,阐明了微生物菌剂降低土壤锑毒性及锑生物有效性的机制,从而有效减少水稻锑积累。[详细]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随着印度季风来临,水稻种植开始加快。近日,先正达印度公司面向印度水稻、棉花和蔬菜种植者推出了新型植保解决方案Incipio和Simodis。这些产品基于创新的PLINAZOLIN?技术,可有效防治各种害虫,确保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这些产品的开发,旨在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害虫耐药性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每年都会造成农作物的重大损失。[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和中国农业大学,通过分析水稻乙烯不敏感突变体mhz9,鉴定到一个包含甘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GYF)结构域的蛋白MHZ9(MAO HUZI 9);解析了MHZ9通过直接结合OsEBF1/2和其他他相关mRNA,启动全基因组水平的翻译调控从而激活乙烯反应的分子机制。[详细]
为科学应对当前洪涝灾害和高温热害,做好后续水稻防灾减灾工作,要以“及时制定预案、以水控旺降温、施肥促壮提产、科学防病治虫、适时收获保产”为重点,落实技术措施,构建健壮群体,为实现水稻丰产丰收打好基础。[详细]
近期以来,受台风“杜苏芮”等的影响,东南沿海等地遭受暴雨、大暴雨侵袭,江淮、黄淮东部和京津冀等地出现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田间积水较多、涝渍严重,导致水稻、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农作物长势弱、伤口多、抗性差,非常有利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为害。为做好台风洪涝灾后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减轻灾害损失,特制定如下意见。[详细]
近期多地出现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有利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草地贪夜蛾、玉米南方锈病等重大病虫迁飞扩散和流行危害。为做好秋粮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工作,全力打好“虫口夺粮”攻坚战,我中心制定了秋粮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要点。请结合实际,抓住当前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防控关键时期,强化区域联防和综合防控,落细落实防控措施,夯实秋粮丰收基础。[详细]
今年水稻“两迁”害虫迁入早、峰次多、虫量大,部分稻区发生程度为近10年最重,将对中晚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防治任务艰巨。为强化对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采用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两迁”害虫的技术指导,确保水稻“两迁”害虫防治效果和施药安全,我中心根据近年来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联合测试结果,特制定如下意见。[详细]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创新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可以利用纳米氧化锌增强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该研究为防控稻瘟病的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也为提高水稻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