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公示了33项2023年项目验收结果,其中,食品领域有8项通过验收。[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轩教授、施龙中副教授以及南京财经大学陈波副教授以“Covid-19-tested food labels”为题在国际期刊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发表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消费者对新冠检测食品标签有较高的支付意愿,该支付意愿与标签的设立机构、食品的来源国以及消费者的人口统计特征相关。此外,研究发现消费者对新冠防疫手段的了解对该支付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详细]
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中茶所在Food Control(中科院一区TOP,IF=6.652)上合作发表了题为“Detection of anthocyanin content in fresh Zijuan tea leaves based on hyperspectral imaging”的研究论文(https://doi.org/10.1016/j.foodcont.2023.109839)。本研究首次通过高光谱成像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表征了不同嫩度等级的紫鹃茶鲜叶花青素含量与分布信息。[详细]
2023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玉米-大豆轮作条件下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详细]
4月28日,湖北省科技厅公布2023年湖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备案项目,共有81个项目确定为2023年湖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予以立项备案。其中,食品领域有5个项目。[详细]
当前,主产区小麦陆续进入收获期,是确保颗粒归仓、夺取夏粮丰收的关键时期。5月下旬,北方地区出现明显降雨,局地发生暴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江淮、黄淮大部降水量达25—80毫米、局部100—200毫米。受连阴雨天气影响,部分地区出现“烂场雨”,个别麦田倒伏受淹,易导致霉变和穗发芽,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为科学应对“烂场雨”,各地要坚持“四抢”(抢排积水、抢抓田管、抢时收获、抢晴晾晒)、“两降”(降渍涝、降损失)、“两防”(防病虫、防霉变),加强田间管理,强化防灾减灾,减少产量损失,确保颗粒归仓,努力夺取夏[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建立了一种靶向分离尿素分解菌的新方法,并从牛瘤胃中分离鉴定了具有脲酶活性的重要尿素分解菌。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学(Microbiome)》上。[详细]
5月19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公示了2023年度省级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项目受理情况,其中,食品领域有261项,包括应用攻关类项目234项,优势学科培育类项目27项。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自2023年5月19日至5月25日。[详细]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所茶叶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课题组吴文亮博士后在江华苦茶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在不同成熟度叶的空间分布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详细]
5月5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示了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情况,其中,食品领域有22项,包括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4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公示时间为2023年5月5日—2023年5月12日(7个工作日)。[详细]
6月进入夏季,气温升高,水温随之逐渐升高,水产养殖步入生产旺季。随着水产养殖动物摄食量增加,养殖水体中残饵和排泄物逐渐增加,对水质产生影响,加之6月高温天气增多,病原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根据近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病情测报数据和今年天气情况,我们对6月易发疾病进行了预测,供参考。[详细]
韩北忠教授团队对原料小麦和制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大曲样本进行了微生物传统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结合分析。同时进行挥发性和非挥发性代谢物的分析,结合微生物分析结果进行关联网络分析,挖掘重要微生物的代谢特征,表征微生物与风味物质之间的关系,讨论微生物在制曲过程中的代谢功能,从更客观的角度阐明小麦源微生物对大曲菌群和代谢物的贡献。[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揭示了同源异型-亮氨酸拉链(HD-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调控木薯植株发育与干旱胁迫响应平衡的机制。研究挖掘到一个响应干旱胁迫的HD-Zip转录因子基因MeHDZ14,详细研究了该转录因子调控木薯株高和叶片发育的功能及分子机制。[详细]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是经科技部和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的社会科技奖励,奖励编号为0150。突出贡献奖、杰出青年奖、《中国食品学报》优秀论文奖是其专项奖。2023年继续开展这三个专项奖的申报与评审工作,并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召开期间予以表彰。学会拥有3个申报名额,请各会员单位积极申报。[详细]
4月27日,首届农产品未来加工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论坛暨第三届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年会在江苏泰兴召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