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是全球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和监管重点,而由于微生物的特殊性和不可控性,其造成的污染广泛存在于食品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对人民的饮食安全造成极大隐患。而规避这一风险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检验来评估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情况,避免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流入市场。而食品的微生物检验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从业者有着较高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蛋白设计与智造创新团队与国内科研单位合作,构建了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蛋白质突变体热稳定性预测策略,并通过该策略成功实现了提升PET塑料降解酶耐热性的分子设计,为酶蛋白的定向分子设计提供了新方法并为塑料的生物降解提供了新材料。[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蜜蜂病虫害生物学创新团队在稀土氧化物La2O3纳米颗粒暴露状态下蜜蜂生理状态及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发现La2O3纳米颗粒会诱导蜜蜂肠道菌群失调并损害蜜蜂健康。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在线发表。[详细]
2023年5月9日,澳新食品标准局(FSANZ)发布召回通告,Korea Connections正在召回一款金针菇,因为产品受李斯特菌污染。[详细]
2023年5月9日,台湾食药署发布边境查验不合格食品名单显示,智利一批次冷冻三种综合莓检出微生物含量不符规定。[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革娇教授领衔的环境微生物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了关于假单胞菌菌剂对重金属镉污染钝化的最新研究成果,阐明了假单胞菌菌剂通过新型镉结合蛋白去除镉的分子机制及菌剂对促进植物和土壤健康与降低镉含量的积极作用。[详细]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生物节水与旱作农业团队与国内科研单位合作,联合开展药用植物黄花蒿根际微生物互作机制研究,成功从黄花蒿根际分离具有调节植物根系发育功能的链霉菌菌株,相关成果已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并被《植物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收录。[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真菌病害流行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微生物学波谱(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首次鉴定出大丽轮枝菌3号生理小种无毒基因,并研发了鉴定大丽轮枝菌3号生理小种的分子检测技术。[详细]
您在致病菌检验过程中是否遇到过让您困惑的问题?您是否有关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标准(GB 4789)的修订变化?您是否想探索微生物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和应用?您是否想认识微生物检验与控制技术领域的大咖专家?您是否想解决您实验室当前遇到的疑难问题?这些,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详细]
为提升我国相关企事业单位实验室对微生物检测与控制能力,食品伙伴网计划于2022年7月20日-22日在杭州举办“2022(第十二届)食品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交流会”,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为本届交流会提供专业与学术支持,现将相关事项预告如下:[详细]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齐向辉教授微生物生物合成与智能制造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Microbial hosts for production of D-arabitol: Current state-of-art and future prospects”。[详细]
陈捷教授团队博士生孙佳楠同学为第一作者最近在国际生态环境领域Top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即生防微生物深绿木霉T23中发现细胞色素P450基因家簇具有降解敌敌畏及其中间生物的功能。[详细]
由DT新材料主办、酶赛生物协办、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协会、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支持的第二届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简称: SynBioCon 2023),将于2023年8月23-25日在浙江·宁波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微生物资源团队揭示过量施氮肥影响作物和微生物肥料互作的分子机制,为合理施肥增强植物-益生菌互作提供了理论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详细]
近日,五粮液股份公司联合四川轻化工大学罗惠波教授团队在对五粮液包包曲微生物菌群进行系统研究、协同攻关后,在微生物群落演替的驱动力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