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代谢
华东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在肥胖与代谢性疾病领域获重要突破,该团队发现,人类的米色脂肪(Beige fat)通过局部热疗激活产热,可大大减轻肥胖症状并改善代谢紊乱。国际顶级期刊《细胞》(Cell)杂志3月4日在线刊发这一成果,并选为封面文章。[详细]
近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研团队合作研究的成果,研究揭示了两种不同的解除酶底物抑制的代谢工程策略,构建了高效异源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的细胞工厂。该研究为在细胞工厂消除底物抑制生产高价值化合物研究提供参考。[详细]
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团队以刘韫滔教授和青年教师曾珍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食品期刊《Food Chemistry》(IF:7.514,中科院一区)在线发表了题为“Targeted and untargeted metabolomic analyse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ibetan tea”(藏茶的靶向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的研究型论文,为相关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坚实数据基础。[详细]
2023年5月17日,挪威食品安全局发布咨询文件,拟制订部分食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标准。[详细]
2022年1月20日, Plant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刘振华课题组题为 Unlocking Plant Metabolic Diversity: A (pan)-Genomic View 的综述,总结植物次生代谢小分子多样性的(泛)基因组基础。[详细]
2月17日,海南省科学技术厅网站发布通知,经专家评审、厅务会议和厅党组会议审定、官网公示等程序,经研究,决定“木薯根系代谢物介导芽孢杆菌的促生抗病机理及其生物制剂的开发利用研究”等44个项目立项,经费安排4692万元。[详细]
近日,小麦研究所郑有良教授团队江千涛教授研究组利用CRIPR/Cas9技术对大麦淀粉合成酶基因SSIIa进行基因编辑,获得了高抗性淀粉大麦新种质,结合酶活、转录组和代谢组学阐明淀粉的特性变化机制。[详细]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大鹏研究团队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研究所合作,首次揭示了植物如何巧妙组装其特异性代谢产物应对农业重大害虫小叶蝉的非寄主抗性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植物光生物学团队与四川大学合作,系统阐述了复杂环境因子对植物重要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与调控机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组学、田间试验以及植物工厂技术的植物代谢调控网络新模型,为作物育种与环境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详细]
2022年1月18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团队端木德强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利用单细胞测序方法鉴定到豆科植物固氮根瘤中侵染细胞和非侵染细胞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网络,拓宽了对根瘤固氮系统中信号转导、转录调控、代谢途径及转运途径的理解。[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结合代谢组学技术,对比研究农药原药、纳米材料载体及纳米载药颗粒对靶标作物生长代谢的不同影响,评价了纳米农药对靶标作物的安全性。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详细]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糖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磊副研究员在植物油促进食用菌多糖及生物量代谢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详细]
022年3月14日,海关总署发布2022年第25号公告,公布《出口植物源食品中咪鲜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SN/T 5444-2022,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22年10月1日实施。[详细]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花生团队针对高油酸花生种子加工过程中代谢物含量变化的研究论文“Impact of Different Cooking Methods on the Chemical Profile of High-Oleic Acid Peanut Seeds”在国际著名食品学期刊《FoodChemistry》(中科院大类一区,IF7.514)在线发表。[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品资所南药与健康研究中心团队联合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在牛大力不同栽培年限次生代谢产物动态变化规律与品质评价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牛大力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标准制定、以及创新产品研发奠定了科学基础,为牛大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