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发酵
为进一步改造种质、优化发酵工艺,提升生物发酵过程控制水平,推动发酵过程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与华东理工大学定于2023年8月4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联合举办“2023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控制研究与应用论坛”。[详细]
为推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贯彻与实施,提升调味品(酱油、食醋等)产品的质量水平、促进调味品产业创新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满意的调味品,2021年6月20日,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轻食品检验认证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质量监管》杂志社,顺利举办调味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详细]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岳田利教授团队在西藏雪莲菌的菌群组成结构及其发酵乳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结肠癌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在此领域获得创新性研究成果。[详细]
由中国调味品协会提出,并归口的《老陈醋质量标准》《老陈醋酿制工艺规程》《调味品名词术语 腐乳》《调味品名词术语 发酵性豆制品》4项行业标准形成征求意见稿,现予以公示。[详细]
中国农业大学益生菌研究中心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建立了14000余株发酵乳菌株资源库;建立了体外细胞筛选、体内动物验证和人群临床功效评价的多维度、系统性功能菌株研究体系;评价了菌株改善肠道、调节免疫、改善肥胖等生理功能;利用多组学技术解析菌株抑制肿瘤、肠道适应、延缓衰老等功能的分子机制;开发了益生菌冻干粉及益生菌深冷颗粒发酵剂产品、益生菌咀嚼片、口服片、冲剂、乳饮料产品,为自主知识产权益生菌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详细]
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在《Metabolicengineering》发表了研究文章,通过途径耦合设计,建立了还原力整体平衡的发酵路径,并将还原力供给途径中释放的CO2重利用,设计的途径实现了葡萄糖到L-高丝氨酸发酵不损失C元素。[详细]
10月12日,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公示了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拟推荐项目,经认真组织、筛选、审查,拟推荐3个项目参加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评选,分别为:王老吉凉茶指标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耐高温醋酸菌及其发酵生产醋酸的应用、饮料瓶(茶里王)。公示期为:10月12日-10月18日。[详细]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周育教授课题组(微生物安全研究团队)聚焦民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针对后发酵茶叶基质特点,采用多酚沉淀法和双柱串联法,历时4年多研究积累,有效克服了茶叶中次生代谢物对霉菌毒素检测的干扰难题,获得系列研究结果。[详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国卫办食品函(2021) 434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聚葡萄糖》被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修订项目计划。项目承担单位为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四川省食品检验研究院。工作组根据标准制修订程序,组织完成了标准草案,现向有关行业部门、协会、生产和检测等单位广泛征求意见。[详细]
日前,由珠江水产研究所养殖与营养研究室郁二蒙、付兵、王广军、谢骏、余德光、李志斐、田晶晶、张凯、龚望宝发明的“一种提高鱼类对蚕豆消化利用率的处理方法及蚕豆发酵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810287791.9。[详细]
根据《团体标准管理规定》、《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由四川李家民品牌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制定的《发酵食品感官质量品鉴官职业能力评价/认证规范》团体标准符合立项条件,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批准该团体标准立项。[详细]
近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周哲敏教授团队在广藿香醇发酵合成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成功构建了高效发酵合成广藿香醇的重组大肠杆菌菌株。[详细]
2023年12月20日,据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欧盟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剂小组(FAF)就解脂耶氏酵母发酵生产的甜菊糖苷(steviol glycosides)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发表科学意见。[详细]
根据《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2022年10月11日-10月18日,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协会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株的发酵工艺》《新型鹅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方法》等2项团体标准进行了立项审查,经协会技术专家认真研究与审核,上述所申报的团体标准符合立项条件,现批准立项。[详细]
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所在香蕉淀粉改性方法研究及其理化分析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比较了5个香蕉品种(南天黄,巴西蕉,皇帝蕉,麦香蕉,宝岛蕉)淀粉的多尺度结构和功能特性,并研究介质阻挡放电(DBD)处理对这些淀粉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在食品和非食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制作胶化糖果、发酵糖基质和可食用涂层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