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毒素
2023年11月3日,澳新食品标准局发布268-23号通告,其中一项内容为批准修订食用双壳贝类中生物毒素限量标准(即A1243号提案)。[详细]
2023年10月24日,乌干达标准局发布12354号咨询文件,拟制订食品中污染物和毒素通用标准,意见反馈期截至2023年12月23日。[详细]
10月31日,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FDS)发表消息称:韩国某食品企业分装、销售的韩国国产炒花生产品中检测出黄曲霉毒素超标,命令其停止销售并召回相关产品。[详细]
近日,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汪崇文副教授开发出基于膜状SERS标签的高灵敏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复杂食物样本及环境样本中的多种真菌毒素和致病菌,检测毒素的灵敏度达1 pg/mL,检测细菌的灵敏度达10 cells/mL,检测时间小于20分钟。相关研究内容发表在领域内著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详细]
9月15日,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FDS)发表消息称:韩国某食品企业生产、销售的炒花生粉产品中检测出黄曲霉毒素超标,命令其停止销售并召回相关产品。[详细]
陈翊平教授课题组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哑铃状的Au-Fe3O4纳米磁颗粒,并以其为磁探针,引入了一种过氧化氢(H2O2)介导的磁颗粒组装策略,将分散的Au-Fe3O4纳米磁颗粒组装为聚集态的磁颗粒簇,进而引起体系横向弛豫时间(T2)的变化。基于此策略,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磁弛豫免疫传感器,并将其用于黄曲霉毒素B1的灵敏、稳定分析。[详细]
油料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团队针对油料危害因子检测灵敏度低通量低、粮油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难、植物油脂分子及微量特质营养成分检测技术匮乏、油脂优劣与真假难辨等系列难题,系统开展了油料生物毒素高通量高灵敏多组分检测技术、黄曲霉毒素风险预警与绿色阻控技术、食用植物油真实性与营养功能评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引领了油料质量安全行业创新前沿,为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详细]
近期,福建省病原真菌与真菌毒素重点实验室汪世华团队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Top期刊)发表题为The Regulatory Role of the Aspergillus flavus Core Retromer Complex in Aflatoxin Metabolism(囊泡逆向转运核心复合体在黄曲霉菌毒素合成调控作用)最新研究成果。[详细]
9月7日,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FDS)发表消息称:韩国某食品企业分装、销售的花生粉产品中检测出黄曲霉毒素超标,命令其停止销售并召回相关产品。[详细]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起草的《粮油检验粮食中交链孢菌毒素的测定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6项行业标准已形成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3年5月17日。[详细]
近日,中国检科院张峰首席专家团队在毒性快速评价研究领域取得科研新进展,构建了一种基于脂质组学和离子淌度质谱的真菌毒素侵染细胞评价模型。[详细]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现了两个鹅膏环肽合成新的关键基因(P450-29和FMO1),二者为不同的加氧酶,负责在鹅膏环肽毒素的关键位点(异亮氨酸C-5和脯氨酸C-4等)引入氧原子。[详细]
学名河鲀,因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后易中毒而导致神经麻痹,进而发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和治疗方法。[详细]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了两个鹅膏环肽合成新的关键基因(P450-29和FMO1),二者为不同的加氧酶,负责在鹅膏环肽毒素的关键位点(异亮氨酸C-5和脯氨酸C-4等)引入氧原子。若缺少这些氧原子,将导致毒素的活性下降1000倍以上。[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防控创新团队基于液相串联高分辨质谱平台,开发了一种新型质谱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通过联合运用数据包含与排除列表,显著提升了质谱数据依赖性采集 (DDA)在获取目标化合物子离子数据的效率,从而实现了液相串联高分辨质谱在农产品中农兽药与真菌毒素的高通量筛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