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物疫病抗体检测试剂研发起步相对较晚,我国动物疫病诊断试剂市场长期以来被多家国外企业垄断。中国检科院动物检验与检疫研究所建立了阻断/竞争ELISA技术研发平台,研发的非洲猪瘟病毒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与国际知名的同类产品进行比对,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到90%以上,检测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初步实现了动物疫病抗体诊断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保护创新团队在多种杀虫剂及杀菌剂对蜜蜂的生态毒理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药生化生理学(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及《生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hysiology)》上。[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家禽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脂多糖(LPS)诱导的子宫炎症引起蛋壳超微结构变化、力学性能下降的机制,并通过子宫功能、结构特征和蛋壳质量等指标证实,通过饲粮补充精油(EO)对老龄蛋鸡子宫炎症具有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蛋鸡产蛋后期蛋壳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动物营养学(Animal Nutrition)》上。[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食物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纳豆激酶水/油/水(W/O/W)双乳液运载体系,该体系具有高效包埋、稳态递送以及缓慢释放的效果,对提高纳豆激酶的生物学功效以及拓宽其应用场景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详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如厄尔尼诺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在全球范围内,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将一些热量和水分转移到大气当中,极易造成持续的气温升高,对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温引起的热应激将成为世界范围内水产养殖未来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热应激对鱼类肌肉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尚不清楚。[详细]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黄智慧等研究发明的“鱼类低氧胁迫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实验系统及使用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210879781.0。[详细]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单杨院士团队成员创制了一种可有效保鲜采后水果的新型纳米杂化粒子强化的多功能活性包装膜。[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组与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吴殿星研究组合作在水稻抗性淀粉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详细]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左涛等研究发明的“一种修复黄河口潮间带浅滩渔业生境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2210732981.3。[详细]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主持修订的国家标准《犊牛代乳粉》终审会在北京召开。[详细]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淡水鲈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科学家任鸣春研究员团队在吉富罗非鱼抗链球菌感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揭示了蜂花粉和蜂王浆脂质在预防小鼠结肠炎方面的差异机制,为进一步筛选更有效的预防结肠炎的饮食干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在《国际食品研究(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上在线发表。[详细]
6月5日,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示了2023年度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拟资助项目,其中,食品领域有109项,包括研究团队项目3项,杰出青年项目2项,重点项目4项,优秀青年项目18项,联合引导项目82项。[详细]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孙晶晶等研究发明的“一种深海宏基因组来源β-半乳糖苷酶、编码基因和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111239822.1。[详细]
小麦赤霉病是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麦粒品质。小麦抽穗后如气温偏高,田间病穗将提早出现,若遇连续阴雨或大雾天气,极易造成病害流行。当前我省小麦正处于孕穗期,即将进入易感病的抽穗扬花期。据气象部门预报,7月我省降水接近常年,气温南部偏高,北部正常,气象条件对病害发生总体有利。为此,小麦种植区要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报,抓住预防最佳窗口期,指导农户及时采取科学预防措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为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