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做好谷子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定了谷子生产技术指导意见。[详细]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陈作红教授联合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制出针对湖南省常见的20种毒蘑菇的快速检测试剂盒。[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水稻团队周道绣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ACL and HAT1 form a nuclear module to acetylate histone H4K5 and promote cell prolifer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植物细胞中能量代谢与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细胞分裂的分子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蒋增杰研究员领衔的近海生态养殖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等海洋科学与环境科学领域TOP期刊发表了海洋酸化生物学效应相关研究论文3篇,阐释了该团队在重要经济贝类响应海洋酸化胁迫的分子机制及其缓解途径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
近日,保山质检中心承担的“咖啡果皮成分分析及综合利用研究”项目顺利通过市场监管总局验收。这是云南省市场监管系统第一个通过市场监管总局集中验收的科技计划项目。[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果蔬加工化学与综合利用团队以“Trends in valorization of citrus by-products from the net-zero perspective: Green processing innovation combined with applications in emission reduction”为题,在食品学领域国际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综述论文。[详细]
本研究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与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HPLC-MS/MS)识别潜在的标志物并探讨其对猪肉贮藏过程中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详细]
近日,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娄永根/李冉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Sakuranetin protects rice from brown planthopper attack by depleting its beneficial endosymbionts”的研究论文,阐述了水稻抗褐飞虱的一种新机制。[详细]
2023年5月25日,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以下简称“食品评估中心”)主任李宁研究员牵头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病毒低温食品传播规律及智能防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详细]
持续降雨影响消毒效果,高温高湿猪只易出现应激,雨水冲刷易导致病毒扩散,雨季是非洲猪瘟高发期。养殖场户要在落实好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防控手段,确保疫情形势平稳。[详细]
肠黏膜屏障损伤是炎症性肠病(IBD)的重要病理特征,严重影响IBD患者的营养吸收与生命质量,开发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的功能产品,对于改善IBD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龙眼多糖具有良好的保护肠黏膜屏障作用。本研究以阿拉伯半乳聚糖为主要结构的龙眼多糖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胃肠道消化吸收特征及结构变化,明确龙眼多糖改善肠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详细]
5月6日-7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牵头起草制定的三项农业行业标准《蜂蜜中花粉含量的测定》、《蜂王浆中蜂王浆主蛋白4的测定-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和《蜂蜜中多肽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召开标准预审会。[详细]
2023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基于征集到的19家企业推出的27款益生菌相关产品,经过专家分析与研讨,凝练出2022—2023年益生菌行业的5大创新趋势,并于第十八届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上发布。[详细]
近日,农业农村部贯彻落实中央种业振兴行动部署和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安排,组织开展第三批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验收工作,北京、天津、黑龙江、陕西、宁夏、青海等6个省(区、市)顺利通过验收。至此,已经完成普查验收的省份达到18个。[详细]
5月21日,2023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启动式在安徽合肥举行。本次活动周的主题为“储备安全 科学减损”。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出席启动式并讲话;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费高云出席启动式并致辞;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景波主持启动式;丛亮、费高云、卢景波共同启动科技活动周,并向创新中心依托单位授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