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晁代印研究组联合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组合作,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Natural variants of molybdate transporters contribute to yield traits of soybean by affecting auxin synth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克隆了两个调控大豆籽粒钼含量自然变异的关键基因——GmMOT1.1与GmMOT1[详细]
日前,蒙牛乳业自主研发的母乳低聚糖HMO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审批,成为首批获批企业中唯一一家中国本土企业。蒙牛乳业在HMO领域的技术成果和产业化,打造出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助推相关科研进步和产业发展,突破国外技术垄断,一举解决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饲料加工与质量安全创新团队发现荚膜甲基球菌蛋白(FeedKind?)部分替代鱼粉可显著提高低淀粉浮性膨化饲料物理质量并降低加工能耗,为单细胞蛋白源在饲料加工中的高效、合理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结果发表在《Aquaculture Reports( 水产养殖 报告)》上。[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揭示了乙烯调控水稻胚芽鞘生长、促进幼苗出土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上。[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构建了黍稷首个高质量泛基因组和遗传变异图谱,系统解析了黍稷品种资源的群体结构、起源演化历史与基因组驯化特征。12月1日,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详细]
近日,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创新团队揭示了我国食物损耗与浪费的营养和经济损失,并对减损空间进行不同情景模拟分析。该研究对推动全产业链食物减损和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10月13日,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公示了2023年第四批科研项目评审验收结果,其中,食品领域有8项通过验收、1项不通过,公示时间为2023年10月13日至10月19日。[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产品加工与功能评价团队发现了手性香气物质对蜂蜜香气特征及其成熟度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食品研究(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上。[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薛勇彪研究组、复旦大学张一婧研究组、广州大学董志诚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Jungnam Cho研究组合作,揭示了小麦增强子类似元件能够产生新生链RNA,且在预测增强子活性方面更加精确有效。[详细]
该研究对水稻内源的缺陷型抗病基因进行人工设计和基因编辑,快速创制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具有稳定、持久、复合、广谱抗性的水稻新种质,为水稻抗病生物育种提供了新策略。[详细]
10月13日,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公示了2023年第三批拟终止科研项目,其中,食品领域有12项,公示时间为2023年10月13日至10月19日。[详细]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夏斌研究员团队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了2篇新污染物相关研究论文,报道了该团队在微纳塑料的海洋水产品质量风险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详细]
本研究通过L-赖氨酸、果糖及果胶(苹果果胶(AP)和甜菜果胶(SP))构建模拟体系,并对其进行热处理(60°C和90°C 8 h)和贮藏处理(37°C 14 d),探究体系处理过程中果胶对美拉德反应褐变的影响机制。[详细]
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所果蔬加工与贮藏创新团队在《Food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IF=8.8)在线发表了题为“Quality maintenance mechanism of oxalic acid treatment in fresh-cut apple fruit during storage based on nontarget metabolomics analy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和生理学分析,揭示了草酸对鲜切苹果贮藏品质的调控机制。[详细]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夏斌研究员团队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了2篇新污染物相关研究论文,报道了该团队在微纳塑料的海洋水产品质量风险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