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团队解析了羊草基因组,揭示了其演化规律,并通过羊草基因组编辑体系提高了羊草生物量相关性状,助力草种业进入以“大数据+生物技术”为特征的智慧育种新时代。[详细]
近日,由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淡水虾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成员孙存鑫博士等发明的“一种缓解罗氏沼虾脂质过氧化的Dorsal基因干扰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 201911189761.5。[详细]
该研究通过对山东省玉米田和果园中的桃蛀螟种群进行取样,利用线粒体标记COI和COII以及核基因标记EF1α进行了种群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种群中,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和核苷酸平均差异数均表现出相对较高水平。果园和玉米种群显示出类似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COI-II和EF1α基因在种群间显示出较低水平的遗传分化(COI-II的全局FST为0.039,EF1α为0.033)。[详细]
近日, 油料所油料品质与加工利用创新团队利用固体酸和全细胞级联催化实现废弃玉米芯高效合成生物基糠醇,为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新途径。相关学术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上。[详细]
10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与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揭示了FT同源基因GmFT5b参与调控大豆开花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大豆品种区域适应性的遗传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在《植物,细胞,环境(Plant, Cell & Environment)》发表。[详细]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所张秀海/杜运鹏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吴健教授团队合作解析百合鳞茎休眠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详细]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牵头制定的我国首个海洋牧场术语国家标准《海洋牧场基本术语》(GB/T 42779-2023)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实施。[详细]
总体上,我国茶叶主产区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高度的空间异质性,但其空间分布又具有显著的地带性规律。具体表现为: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分布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递减,自西南、华南向江北茶区递减;各产茶省份中,以云南茶区最高,陕西最低;种植大叶种茶树的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中小叶种茶园。[详细]
8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通过比较基因组、代谢组和群体基因组学,揭示了甜荞物种形成、生态适应性、芦丁含量和花柱形态的遗传基础,为荞麦基因组学辅助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详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南琼海试验基地岳彦峰助理研究员近年一直致力于黄尾副刺尾鱼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通过对亲本驯养、营养强化、催产及苗种培育等关键技术的不断摸索,成功突破黄尾副刺尾鱼人工繁育技术,初步建立人工繁育模式目前累计获得了1120g受精卵,培育出体长2.50±13cm的苗种830尾,成果于8月30日经海南省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海南大学和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专家现场验收。[详细]
近日,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工厂化养殖岗位团队成员朱昊俊博士等申请的“用于调控草型和或藻型水域溶氧的方法”发明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 ZL 2022 1 0565270.1。[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百合课题组在百合花青素苷生物合成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详细]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特色水生动物繁养”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钢春研究员团队在中华绒螯蟹应对扑草净慢性应激的损伤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详细]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果树逆境生物学团队在 The Plant Journal 上发表了题为“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of MdMa1 by MdMYB21 in Ma Locus decreases malic acid content in apple frui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苹果中苹果酸积累的调控机制,并开发分子标记为果实品质遗传与改良提供新见解与理论基础。[详细]
近日,黑龙江所鲤鲫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次实现了法罗鱼全人工繁殖,发塘夏花3万余尾。这是继2018年首次突破野生法罗鱼人工繁殖后的又一重要进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