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工厂化养殖岗位专家、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钢春研究员等申请的“一种渔光一体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实施方法”发明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 ZL 2018 1 1230642.5。[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桃资源与育种团队全面分析了加工桃果实在制罐和贮藏前后的营养成分变化,揭示了黄肉桃营养特征,为桃果实多元化利用提供了代谢组学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详细]
为指导豇豆蓟马科学用药防治,有效延缓抗药性发展,2023年我中心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等4家单位开展豇豆蓟马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抗性监测,经专家会商,形成《豇豆蓟马抗药性监测报告》,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当地实际,及时调整豇豆蓟马防治用药品种,促进豇豆安全生产。[详细]
近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团队研究发现,断奶腹泻仔猪粪便中真菌Candida Tropicalis丰度显著降低,代谢物磷酸胆碱含量显著升高,且断奶腹泻仔猪结肠组织中的氧自由基和中性粒细胞诱捕网形成增加;断奶应激导致形成的氧自由基通过激活dectin-1基因表达,促进中性粒细胞诱捕网生成,进而杀死Candida Tropicalis。[详细]
受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强度大、降雨范围广等因素影响,玉米南方锈病目前已在黄淮海夏玉米区见病540多万亩,部分地区病田率超过50%,发病时间比大流行的2021年提前10—15天,防控形势严峻。为指导做好防控工作,我中心组织制定了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详细]
9月5日,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公示了26项2023年项目验收结果,涉及食品领域10项,其中,9项通过验收,1项结题。[详细]
近日,由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工厂化养殖岗位专家、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钢春研究员等申请的“一种工程化循环水养鱼池塘及养鱼方法”发明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 ZL 2021 1 1109872.8。[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系统分析了物候期的时空变化、气候变化与大豆不同生长阶段的关系,大豆生产和生长季节的物候期变化趋势以及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和适应性,为合理规划大豆生产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大田作物研究(Field Crops Research)》上。[详细]
近日,质标所“农业标准物质”创新团队建立了乳粉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成分高准确度定值方法,制备了均匀、稳定且量值准确的我国首个乳粉中DHA成分分析用标准物质。相关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并获得国家二级标准物质1项。[详细]
入秋以来,西南、东北稻区一季稻已陆续进入成熟期,田间病虫情基本定局;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中稻处于抽穗至乳熟期,华南、江南双季晚稻处于分蘖至孕穗期,重大病虫害持续发展,局部地区重发趋势明显。截至8月31日,全国水稻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6.8亿亩次,同比增加14.7%。结合当前病虫害发生情况、寄主条件和未来天气条件综合分析,预计下阶段水稻“两迁”害虫、钻蛀性螟虫暴发成灾风险高,台风波及区域水稻细菌性病害扩散流行风险高;重大病虫害发生危害盛期将持续至9月底。[详细]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邵乃麟助理研究员等发明的“一种浮网捕捞装置和温棚土池混养鲥鱼、罗氏沼虾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2210877728.7。[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真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系统,通过靶向赤霉菌致病或毒素合成相关基因获得弱毒菌株,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策略、新技术和新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详细]
8月,农产品所粮油工程创新团队在《Life Sciences》(中科院二区,IF=6.1)在线发表题为“Dietary fatty acids activate or deactivate brown and beige fat”的综述文章,该文章系统报道了膳食脂肪酸激活或削弱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功能、代谢的最新进展。[详细]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邵乃麟助理研究员等发明的“一种仿生蜕壳窝以及利用稻谷加工副产品辅助河蟹生态养殖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2210398787.6。[详细]
8月24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担的青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优质高产藜麦新品种繁育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进行了验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