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公示了2023年度省级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应用攻关类)拟支持项目,食品领域有55项。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自2023年8月29日至9月4日。[详细]
8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公示了2023年自治区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科技合作)拟立项项目,其中,食品领域有12项,包括科技合作拟立项项目(国内合作)9项、科技合作拟立项项目(国际合作)3项。公示时间为8月28日至9月1日。[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系统分析了物候期的时空变化、气候变化与大豆不同生长阶段的关系,大豆生产和生长季节的物候期变化趋势以及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和适应性,为合理规划大豆生产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大田作物研究(Field Crops Research)》上。[详细]
该研究报道了过氧化物酶体受体OsPEX5通过APIP6-OsPEX5-OsALDH2B1层级调控水稻抗稻瘟病的分子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水稻基因资源创新研究组受邀在《植物科学趋势(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利用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推动新绿色革命”的综述文章,阐述了下一代绿色革命作物品种应当具备高产、稳产的特点,同时需要更少的化肥、农药、水资源以及人力投入等观点。文章还指出,利用油菜素甾醇基因资源创制下一代绿色革命作物品种具有巨大潜力,但仍面临重要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种有效解决策略。[详细]
8月25日,海南省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中心公示了2023年度8月份(第二批)省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意见,食品领域有11项通过绩效验收评价。[详细]
烤肉制品独具风味,广受消费者喜爱,但其诱人风味形成的同时往往会伴随一些健康风险化合物的产生,如杂环胺(HAAs)、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等。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角度确证了烤肉制品中风味化合物、典型危害物AGEs和HAAs的种类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进一步深化烤肉风味保持与危害物消减协同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真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系统,通过靶向赤霉菌致病或毒素合成相关基因获得弱毒菌株,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策略、新技术和新资源。[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解析了生物农药谷维菌素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产物及降解途径,评估了其母体及降解产物的环境生物毒性,为谷维菌素的科学应用提供了环境风险评估数据。[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解析了β-羟基丁酸促进羔羊瘤胃上皮发育的生物学机制,进一步明确了β-羟基丁酸促进瘤胃发育的有益作用。[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将乳酸乳球菌和索氏鲸杆菌的发酵上清液浓缩干燥后的后生元混合物加入高脂饲料,可改善斑马鱼的肝脏和肠道健康及肠道菌群稳态,为解决水产养殖业高脂饲料投喂下养殖鱼类肝脏、肠道损伤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鱼贝免疫学(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上。[详细]
近日,由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与深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深州市新农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承办,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农科院协办的“河北深州2023京津冀高品质果蔬产业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此次会议聚焦京津冀高品质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合作,将促进京津冀三地农业优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迈进。[详细]
本研究通过构建丙酮酸激酶蛋白激酶功能体外模型,发现丙酮酸激酶发挥蛋白激酶功能受温度影响较为显著,在4~37℃范围内,温度越高,丙酮酸激酶的蛋白激酶活性越高,可以有效通过催化肌动蛋白和肌间线蛋白磷酸化抑制肌原纤维蛋白降解,进而影响肉品嫩度。上述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丙酮酸激酶的重要功能特性,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肉品嫩度形成的作用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培肥与改良团队研究解析了有机物输入和长期施肥调控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作用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详细]
近日,由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淡水虾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成员孙存鑫博士等发明的“一种缓解罗氏沼虾脂质过氧化的Relish基因干扰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 201911189763.4。[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