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姚斌院士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蛋白设计与智造创新团队合作,开发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和分子进化分析,提高糖苷水解酶催化活性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 (Science Bulletin)》。[详细]
10月23日,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公示了2024年省重点研发第一批 (公开征集、联合征集等)拟立项项目和经费安排,拟立项项目259个,安排经费30508万元。其中,食品领域有84个项目。[详细]
2023“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及人员,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专家委员会评审、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审议,现予公示(时间:2023年10月25日—11月24日)。[详细]
冷鲜肉在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因自身水分含量高、营养成分丰富等特性极易发生腐败变质,造成食物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挥发性胺是肉品腐败变质的特征物质,常用于肉品新鲜度评价,因此,创建一种挥发性胺响应型快速检测技术对于冷鲜肉新鲜度实时检测监测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产品加工与功能评价团队研究探讨了电流体动力学干燥对蜂花粉生化途径的影响,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油菜蜂花粉复杂的胁迫脱水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清洁生产(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详细]
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于2023年8月上线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张立平研究员团队题为“Superoxide Dismutase Promotes Early Flowering in Triticum aestivum L.”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个来源于小麦中的SOD基因,其功能除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外,还能影响植物开花时间。[详细]
红枣作为药食同源佳品,营养丰富,风味甜润,其休闲产品同样深受消费者喜爱。相比红枣而言,冻干红枣香气特征具有明显不同,且造成差异存在的原因及冻干红枣香气的形成过程尚不清楚。研究发现,冻干红枣香气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取决于冻干加工条件、风味前体物质和酶活性等多方面因素。[详细]
为提升设施蔬菜冬季生产技术水平,有效防范应对灾害性天气,促进蔬菜稳产保供,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蔬菜专家指导组、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提出设施蔬菜冬季生产技术指导意见。[详细]
10月23日,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公示了2023年项目验收结果,共有19项,其中,涉及食品领域有7项,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2023年10月23日-10月27日)。[详细]
8月29日,天津市科技局公示了2023年天津市优秀科技特派员项目拟立项拟立项支持项目,食品领域有60项。[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创新团队研究了在高脂日粮中添加丙酸钠对吉富罗非鱼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合理使用丙酸钠和降低饲用风险提供了理论参考。相关成果发表在《Aquaculture(水产)》上。[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团队,发现在荷斯坦泌乳奶牛日粮中添加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天然植物提取物(博落回)可以显著降低泌乳奶牛的瘤胃甲烷排放,同时改善能量和氮代谢,从而提升奶牛的生产性能,实现增产增效与低碳减排的协同提升效果,在奶牛温室气体排放调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为减少奶牛的甲烷排放提出了新的途径。[详细]
8月30日,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2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计划,其中,食品领域立项项目56项。[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分析测试中心农业投入品安全评价研究团队在二硫代氨基甲酸酯(DTCs)农药残留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构建了串联微等离子体联合实现DTCs农药常温在线酸化和分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为农业生产中DTCs农药产品检测和残留分析提供了新的检测技术支撑。[详细]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影响产量最严重的大区流行性气传病害,大流行年可造成产量损失40%以上,甚至绝收。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种植结构改变,条锈病流行频率上升,危害损失加重,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推进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切实控制病害流行,减轻危害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制定本方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