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减损与真菌毒素防控创新团队筛选获得一株可同时高效降解粮食中AFB1和ZEN的不动杆菌,72h内可完全降解5 μg/mL的AFB1和ZEN。研究发现,该菌表现出较好的耐高温性,且降解温度越高,AFB1和ZEN的降解率越高,对AFB1的最适降解温度为80℃,对ZEN的最适降解温度为60℃;同时还具有广泛pH适应性,在pH为5-10时,对AFB1和ZEN的降解均可达到90%以上;且Na+、Cu2+和K+可显著提高该菌的降解能力。[详细]
当前,我国甜菜主产区陆续进入叶丛快速生长的中后期,西北部分地区已进入块根及糖分增长期,是甜菜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近期,西北、华北产区出现连续高温天气,土壤缺墒较重,干旱风险较大;东北产区多轮强降水导致部分低洼田出现内涝灾害,预期后期我国甜菜主产区遭遇极端天气的可能性较大。为有效应对可能的极端天气对甜菜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好甜菜中后期生产管理工作,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糖料专家指导组,研究提出甜菜中后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详细]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所覃东立等人完成的“一种用于稻渔综合种养的菌株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授权专利号:ZL202211456497.9。[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揭示了玉米育种改良中有害突变的改变模式及其对表型性状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祁阳红壤站研究揭示了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的关系,为通过优化施肥实现红壤区双季稻田固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上。[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联合湖北双水双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稻道鸿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洪山实验室选育的一款米饭型全谷黑米品种华墨香3号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证书编号,鄂审稻20230058)。[详细]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渔业微化学实验室陈修报博士、杨健研究员等发明的“一种背角无齿蚌鳃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 2019 1 1243244.1。[详细]
近日,珠江水产研究所观赏渔业研究室牟希东研究员等发明设计的“一种鱼类核基因分子标记引物、分子标记及分子标记数据库”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2210345227.4。[详细]
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多时相光谱特征的新型茶园制图算法,针对具有较高景观异质性的常绿茶园,在多云雨的中国英德市绘制了2020年和2021年茶园种植分布图。[详细]
8月19日,从湖北省天门市传来喜讯,经专家现场实收测产,油料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中豆63”春播百亩示范片亩产达344.3公斤,再创南方地区大豆单产新高。[详细]
近日,珠江水产研究所观赏渔业研究室刘奕博士和牟希东研究员等分别完成的“一种鉴定双须骨舌鱼遗传性别的引物及PCR鉴定方法”、“一种双须骨舌鱼性别鉴定的PCR引物以及鉴定方法”和“一种适用于银龙鱼性别鉴定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分别为 ZL202111431712.5、ZL202111431703.6和ZL 202011561759.9。[详细]
秋季是甘蔗产量形成和蔗糖分积累关键时期。近期,受“泰利”、“杜苏芮”等多场台风影响,我国甘蔗主产区出现不同程度大风降雨天气,桂西、桂南气象干旱明显缓和,部分地区出现涝渍,易造成甘蔗倒伏。同时,高温高湿环境下,甘蔗病虫害发生率上升,影响产量和品质。为加强甘蔗秋季田间管理,确保丰产丰收,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糖料专家指导组有关专家,研究提出甘蔗秋季生产技术指导意见。[详细]
8月11日,河南省科技厅公示了2023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拟立项项目,其实,食品领域有25项,公示期5个工作日(2023年8月11日—8月17日)。[详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因富含儿茶素和咖啡因等众多生物活性分子,已成为世界上饮用最为广泛的饮料之一。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联合暨南大学药学院张志民研究员团队等在揭示茶叶中儿茶素甲基化衍生物的生物合成上取得重要进展,为新型茶树的培育和茶树资源的高效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详细]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所在植物科学1区Top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22 IF=5.6)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上解析了X系在育种改良过程中的基因组演变规律,揭示了其高产的关键位点和靶基因,为基因组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