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是炭疽高发期,雨水冲涮导致疫源地土壤中的炭疽芽孢杆菌暴露地表,汛期家畜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侵袭,炭疽流行和发生风险增大。为切实做好炭疽防控工作,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制定本要点。主要用于指导养殖等从业人员、基层动物防疫和疾控人员做好炭疽防控工作。[详细]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自2010年起中国烹饪协会设立中餐科技进步奖,并已连续十二年开展中餐科技进步奖的评选活动,一大批中餐科技进步成果脱颖而出并应用于餐饮生产实践,为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为做好2022年度中餐科技进步奖的推荐、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详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渔业环境优化与循环水处理技术创新团队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深入分析了浅海温度、盐度、水深等环境因子以及不同物种对硬骨鱼体内氧化三甲胺含量的影响,揭示影响的关键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详细]
肥城桃具有1200多年的种植历史,被誉为“群桃之冠”,具有严格意义的自花授粉特性,保持了桃基因组的独特性。本研究通过以肥桃最具代表性品种’肥城红里‘为研究对象,利用二代+三代的测序技术对其基因组完成组装,共发现’肥城红里‘基因组具有8对染色体,总基因组大小为239.06 Mb;结合转录组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到3个与抑制开花、叶型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破译肥城桃基因组和解析相关特异性状遗传背景,为后续选育肥城桃新品种奠定基础。[详细]
近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公示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受理项目,其中,食品领域有84项项目通过形式审查,包括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81项。[详细]
近日,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了第五届山西省专利奖形式审查结果,其中,食品领域有10项通过审查。公示期为2023年8月22日至8月28日。[详细]
7月28-30日,大豆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利用研讨会在作科所召开,此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构建开放协作、共享应用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机制”相关指示。[详细]
近日,河北省植保植检总站和省农科院植保所合作,在全省各地选取代表地点采集玉米叶片,检测玉米南方锈病病原菌侵染情况,截至8月11日,已经在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沧州4市多地发现玉米南方锈病。据省气象部门预测,未来几天,河北大部分地区仍然有分散性雷阵雨或阵雨天气,气象条件对于该病的传播、侵染非常有利。未来1到2周,玉米南方锈病在河北将进入集中显症期。农业专家提醒广大种植户提前防范,发现病害立即防治,以免造成减产。[详细]
8月1日,广西自治区科技厅公示了2023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拟立项项目(第一批),其中,食品领域有7项。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23年8月2日-8月8日)。[详细]
2023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李锦记继续共同举办“CIFST-2023年度李锦记杯学生创新大赛”。大赛主办方于8月18日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召开宣讲会。[详细]
8月16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上海市地方匹配资金2023年第二批匹配项目,食品领域有7项。[详细]
据气象部门预报,第5号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预计8月2-5日对黑龙江省南部有影响,主要是带来降水,东南部降水量80-160毫米,局地可达200毫米以上,墒情过多和渍涝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当前正值全省各主要农作物田间籽粒灌浆关键时期,也是高产与否关键时期,为了有效聚焦防灾减灾,积极采取各项防灾减灾措施保丰收,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全力做好近期连续降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特提出《台风洪涝灾后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建议》。[详细]
8月3日,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公示了青海省2023年第三批科技计划项目,食品领域有9项。[详细]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葛颂研究组基于1578份水稻和野生稻样本的重测序数据,采用新的分析策略探讨了水稻的起源/驯化历史,即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通过分析驯化基因的起源来推断水稻的野生祖先和起源地点。该研究厘清了水稻和野生稻的群体遗传结构和群体动态历史,明确了水稻包括6个品种群(indica、aus、rayada、 aromatic、temperate japonica和tropical japonica)以及两种野生稻存在4个遗传组分(Ruf1、Ruf2、Niv1和Niv2)。[详细]
近日,安徽省科技厅公示了2023年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农业领域拟立项项目,食品领域有50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