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水稻团队与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院合作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克隆了水稻三明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SDGMS,阐述了其调控水稻雄性不育的机制,揭示了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的起源过程,并提出了育种应用的新策略。[详细]
近日,海南省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中心公示了2023年度7月份(第二批)省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意见,涉及食品领域13项,其中,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3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验收,1项不通过。[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传粉蜂生物学与授粉应用团队与云南大学、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等,联合探究了膜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代表性授粉昆虫(共计861个体,代表了34个物种)肠道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的演化规律,揭示了涉及生态学或生理学的选择过程,或决定微生物定植的中性过程可能在传粉昆虫的谱系更替中占主导地位,而与宿主的协同进化可能仅在较小的系统发育尺度上发生。该成果拓宽了对野生传粉昆虫肠道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演化规律的理解和认知,在线发表在《mBio》上。[详细]
团队最新研究发现,芪类、香豆素和查尔酮对HAs的抑制作用优于黄酮类化合物,这四种多酚类化合物比酚酸具有更强的效果。此外,具有间羟基结构的多酚通过捕获反应中间体羰基化合物对2-氨基-1-甲基-6-苯基咪唑并[4,5-b]吡啶(PhIP)、1-甲基-9H-吡啶并[3,4-b]吲哚(Harman)和9H-吡啶并[3,4-b]吲哚(Norharman)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具有邻羟基的多酚通过清除自由基对2-氨基-3,8-二甲基咪唑并[4,5-f]喹喔啉(MeIQx)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生物学团队研究成果“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BnaA9.WRKY47 coordinates leaf senescence and nitrogen remobilization in Brassica napus”在植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发表。[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国栋研究组利用基因共表达分析,在大豆103个BAHD类酰基转移酶成员中确定GmSSAcT1为候选基因。体外生化分析表明,GmSSAcT1可利用去乙酰化的Aa和Ab大豆皂苷为底物连续催化三步或四步乙酰化反应生成大豆皂苷Aa和Ab。[详细]
近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韦革宏教授团队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探讨了ZnO NPs与其老化产物在苜蓿根际促进有机碳释放和分解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成果为理解土壤-植物体系中ZnO NPs对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详细]
8月9日,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公示46项2023年项目验收结果,其中,食品领域有10项通过验收,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2023年8月9日-8月15日)。[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基因组选择育种创新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中心合作,解析了玉米转录因子Opaque2激活RNA聚合酶共有亚基ZmRPABC5b,进而影响玉米籽粒发育和淀粉、醇溶蛋白积累的分子机制。7月5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饲料资源与生物转化创新团队研究了肉鸡对铜(Cu)、铁(Fe)、锌(Zn)、锰(Mn)的最适需要量,为减少肉鸡养殖中的重金属排泄污染提供了技术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兽医科学前沿)》。[详细]
北京时间2023年7月27日22时许,《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邢永忠教授课题组(水稻产量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论文“Suppressing a phosphohydrolase of cytokinin nucleotide enhances grain yield in rice”。该研究挖掘到一个水稻的重要增产基因GY3,该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可显著增加水稻每穗粒数,将小区产量提高7%~15%,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详细]
该研究揭示了苹果类泛素蛋白MdRAD23D1促进降解脯氨酸富集蛋白MdPRP6、参与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详细]
近期,华北、东北和沿海等地出现强降雨、台风、洪涝等灾害,8、9月份仍是自然灾害的多发频发期,畜牧业正常生产秩序受到影响,动物疫情发生和传播风险增加。为有效应对灾害天气影响,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稳定畜牧业生产,提出以下技术和工作措施。[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中华蜜蜂利用与生态团队通过测定5个品种油菜开花期间花冠开口尺寸、花蜜量和花蜜糖浓度的变化,研究了开花时间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对油菜花泌蜜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养蜂科学杂志(Journal of Apicultural Science)》上。[详细]
该研究证明益生菌保护宿主抵御病原菌感染的效果依赖于肠道索氏鲸杆菌(Cetobacterium somerae)产生的维生素B12,同时证明维生素B12可以作为一种微生物间的调节剂增强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维持肠道屏障功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