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油菜团队联合小麦团队在Genome Biology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loci controlling seed oil content in Brassica napus by marker metabolite-based multi-omics analysi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以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为基础,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从代谢的角度挖掘了一批油菜种子含油量的新位点,并克隆了两个影响油菜种子含油量的关键基因。[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环境微生物课题组以“Toxic response of antimony in the Comamonas testosteroni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oil antimony bioremediation”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发表论文,阐明了微生物菌剂降低土壤锑毒性及锑生物有效性的机制,从而有效减少水稻锑积累。[详细]
2023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根据《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实施细则》等文件规定,学会奖励办公室对提名项目材料进行了形式审查,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共49项。[详细]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张延龙课题组接连在The Plant Journal和Horticulture Research发表2篇研究论文,在解析牡丹PrNF-YC2转录因子调控种子油脂积累机理方面以及在研究牡丹种子中高水平α-亚麻酸积累的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详细]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库云南省作物野生近缘种现代组学朱安丹专题组,解析了八倍体草莓的起源和遗传分化特征。[详细]
为推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种薯繁育与质量控制岗位及省良种工程突破性甘薯新品种培育项目任务的实施,7月11日,作物所在济南召开甘薯良繁体系建设研讨会。[详细]
7月19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公示了2023年度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基础研究计划 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目,其中,食品领域有12项,均为面上项目。[详细]
该研究鉴定出一条受胞质葡萄糖信号诱导的SnRK2.3-AREB1-TST1/2通路,探明了两类功能不同的液泡膜糖转运蛋白ERDL6和TST1/2协同调控可溶性糖积累的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深入解答了为什么果实中的葡萄糖和果糖等己糖含量可达鲜重10%,而叶片等器官含量不足1%的科学问题。[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生物学课题组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在油菜适应紧实土壤胁迫适应性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和中国农业大学,通过分析水稻乙烯不敏感突变体mhz9,鉴定到一个包含甘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GYF)结构域的蛋白MHZ9(MAO HUZI 9);解析了MHZ9通过直接结合OsEBF1/2和其他他相关mRNA,启动全基因组水平的翻译调控从而激活乙烯反应的分子机制。[详细]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苹果抗逆与品质改良创新团队马锋旺教授/毛柯副研究员课题组联合新疆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王继勋研究员课题组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揭示了MdNAC104通过促进CBFs基因表达、抗氧化酶活性和花青苷积累等多个途径协同增强苹果耐寒性的分子机制。[详细]
揭示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MdHDA6在调控MdTCP15诱导的转录激活或抑制中起拮抗作用,以正向调控苹果耐寒性,揭示了MdHDA6-MdTCP15模块调控苹果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详细]
8月的苏城是继续雨雨雨?还是在末伏和秋老虎影响下热热热起来?不管天气开启何种模式 ?这份水产养殖管理措施,请一定要收好![详细]
针对当前玉米苗情长势和天气形势,各地要以“保底墒、促结实、提单产”为目标,促控结合、防救并举,科学应对高温干旱、台风渍涝、低温早霜,辅以一喷多促等防灾增产措施,细化技术要点,强化指导服务,为促生长、保灌浆、夺丰收打好基础。[详细]
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产前茭白生长的水体环境可能具有潜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作为小宗作物,产中茭白登记可用的农药种类较少,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产后茭白的保鲜存在违规使用添加剂的情况。解决茭白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做好全程控制,从产前、产中及产后三个环节做好茭白的质量控制,根据各个环节的特点及存在的质量风险,制定严格的管控措施,切实提升茭白的质量安全水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