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毒素
稻曲病是水稻穗期的重大病害,其病原菌通过水稻外稃与内稃之间的缝隙进入小花,以花丝为主要侵染位点,最终形成表面包被厚垣孢子的球状病原体,即稻曲球。稻曲病不仅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而且产生稻曲毒素危害人畜健康。然而,水稻花器如何抵御稻曲病菌以及病原菌如何反制的内在机制不是十分清楚。[详细]
网上有一种言论说,馒头放冰箱3天以上,就会长出黄曲霉毒素,吃了能致癌、致死。事实真的如此吗?[详细]
11月22日,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3年第29期通告,检出不合格食品5批次。发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洗涤剂和蛋白质不合格。[详细]
2023年11月13日,台湾地区“卫福部食药署”发布卫授食字第1121302346号通知,拟修订食品中污染物质及毒素卫生标准,意见反馈期为60天。[详细]
2023年11月10日,台湾地区“卫福部食药署”发布2023年7-9月食品中真菌毒素监测检验结果。[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减损与真菌毒素防控创新团队发现一株防霉芽孢杆菌并提高其活性物质产量。[详细]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级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创新团队王旭峰发明的“一种富集净化河豚毒素的磁性分散固相萃取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 2022 1 0897712.2。该发明可为河鲀鱼、织纹螺等生物样品中河豚毒素的监测提供技术支持。[详细]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减损与真菌毒素防控创新团队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合作,揭示了呕吐毒素与高脂饮食摄入联合暴露造成的健康风险及作用机制。[详细]
不少人都视花生酱为面包多士的「良伴」,不但美味可口,亦含不饱和脂肪酸,可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与热量。然而,消费者委员会测试了20款坊间较普遍花生酱样本,结果在6成样本中检出可损害肝脏功能的黄曲霉毒素,其中2款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更超出欧盟标准上限;测试结果亦发现花生酱虽含有益不饱和脂肪酸,但9成半样本均属於「高脂」食物,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肥胖,并增加患上心血管病的风险,消费者宜留意食用分量,少食多滋味。[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真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系统,通过靶向赤霉菌致病或毒素合成相关基因获得弱毒菌株,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策略、新技术和新资源。[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真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系统,通过靶向赤霉菌致病或毒素合成相关基因获得弱毒菌株,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策略、新技术和新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详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减损与真菌毒素防控创新团队筛选获得一株可同时高效降解粮食中AFB1和ZEN的不动杆菌,72h内可完全降解5 μg/mL的AFB1和ZEN。研究发现,该菌表现出较好的耐高温性,且降解温度越高,AFB1和ZEN的降解率越高,对AFB1的最适降解温度为80℃,对ZEN的最适降解温度为60℃;同时还具有广泛pH适应性,在pH为5-10时,对AFB1和ZEN的降解均可达到90%以上;且Na+、Cu2+和K+可显著提高该菌的降解能力。[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IF="“15.1)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第一个真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系统,通过靶向赤霉菌致病或毒素合成相关基因获得弱毒菌株,可以高效防控小麦赤霉病。[详细]
为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为科学防控霉菌毒素提供数据支撑,近日,牧医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调研了牛奶、羊奶、水牛奶、骆驼奶和牦牛奶等5种特色奶畜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污染情况,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毒理学专业期刊《Toxins》上。[详细]
赭曲霉毒素A(OTA)污染食品和饲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OTA的安全脱毒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其中生物降解法去除粮食、食品中的OTA具有效率高、特异性强、反应温和以及对食品、饲料和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展OTA降解酶的挖掘及解毒机制研究,可为开发安全高效的OTA降解酶制剂和菌制剂奠定材料和理论基础,对减少粮食产后损耗、高值化利用加工副产物、保障食品和饲料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详细]